台積電洩密案的警示 制度文件厚度 擋不住僥倖的薄度

近日台積電的二奈米技術洩密案,震撼的不只是市場和供應鏈,更敲響科技企業在倫理治理上的警鐘。三名年輕工程師的犯行,除了個人貪念,更映照出科技能力與專業倫理之間的薄弱連結,也讓我們看見全球高科技供應鏈在倫理風險上的共同脆點。
多年來,台積電將「誠信」視為核心價值,在法遵教育、企業社會責任訓練與永續報告中一再強調、反覆宣示。但這次事件證明,制度與標語的存在,並不能保證員工的行為自律。問題的主要癥結在兩點:第一,現行制度的威懾力,未必足以讓人「不敢」;第二,誘因配置與防範機制,尚未達到能對抗高價值資產誘惑的平衡。
就現行制度的威懾力而言,關鍵在於「確定性」。《韓非子》的「麗水生金」故事記載:荊南麗水盛產黃金,朝廷雖設重刑,仍有人鋌而走險,因為「不必得也」—被抓的確定性不足。
台積電案同樣如此,若內部偵防與稽核機制,不能讓員工確信「一旦觸法必被查獲」,那麼再多的倫理課程也只是背景音。
另一面,政策學者Aron Wildavsky的「誘因|能力平衡」理論提醒我們:當非法收益極高而查處能力不足,違法行為就會增加;反之,若查處風險高且收益有限,違法率自然下降。高階製程機密的市場價值,尤其在美中科技戰的背景下,幾乎等同「印鈔機」。而台積電的內控機制,顯然還不足以匹配這種價值等級的保護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經驗為或能為台灣提供借鑑。例如,三星在制度防線上,採取「專案分區制」與跨部門網路隔離,並結合AI即時監控研發資料;一旦偵測異常,立即啟動調查,並公開懲處案例,以同時達成震懾與教育之效。另外,英特爾則著力於倫理文化的深耕,新進員工必須接受密集的倫理訓練,並設有匿名舉報與檢舉獎金機制,同時與FBI建立跨境洩密的快速通報鏈。兩者的共同啟示在於,唯有嚴密的制度設計與內化的倫理文化並駕齊驅,方能形成長久而有效的防護。
台灣高科技產業若想避免重蹈覆轍,必須在制度設計與企業文化上同步強化,並對齊國際治理標準。具體來說,第一、提高查緝確定性:導入AI資料行為分析、跨部門隔離與即時異常偵測,讓僥倖無所遁形;第二、降低觸法誘因:股權獎酬、長期研發紅利等利益綁定機制,讓員工看重留在公司發展的價值;第三、跨境司法合作:與政府、國際刑警形成打擊鏈,讓跨境洩密無處藏身;第四、深化倫理教育:將真實案例匿名化後納入培訓,把後果轉化為心理威懾。
這起洩密案提醒我們:企業的安全不是靠文件的厚度,而是靠制度能否讓人「知必究、而不為」。在全球競爭與地緣政治壓力下,只有確定性與誘因平衡並行,結合國際最佳實務,才能確保技術與聲譽的雙重安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