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本島脫離暴風圈!中颱楊柳閃襲釀28萬戶停電 全台8千人緊急撤離

預售屋解約潮 投機客別怪央行

全台預售屋解約潮正席捲,新青安貸款政策激起購屋熱潮,卻因限貸令導致預售市場風險浮現。記者郭政芬/攝影
全台預售屋解約潮正席捲,新青安貸款政策激起購屋熱潮,卻因限貸令導致預售市場風險浮現。記者郭政芬/攝影

近期房市熱潮退去,預售屋交屋潮接連來襲,銀行基於風險控管審核轉趨保守,房貸卡關導致不少買方資金斷裂,只能解約收場。市場一片叫苦,建商與投資客甚至要求央行放寬信用管制;然問題的本質不是政策,而是過度投機的泡沫終將面臨考驗。

過去幾年,低利率與新青安房貸推波助瀾,預售屋被當成「低門檻、高槓桿」的賭局:先付少量自備款,等房價上漲再脫手賺取差價,或做為資產保值。這種「期貨式」的遠期交易炒作,短期看似穩賺不賠,但終究脫離基本面。如今景氣轉弱,銀行擔憂呆帳風險與資金過度集中於房地產,轉而收緊放款,這是理性且必要的風險控管。

投資從來不是單行道,賺錢自己拿,虧錢卻要政府和銀行埋單,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當年借錢搶預售屋的豪情,如今化為解約的怨氣,本質上就是「賭局輸了」。此次解約潮帶來一連串骨牌效應;大建商資金雄厚尚能撐場,中小建商則被迫降價求售以換現金,拖久了恐面臨倒閉。投資客加速撤離,反而有助房市健全,回歸以自住為主的結構,讓價格逐步回歸理性。

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其目的不是打壓市場,而是矯正投機氾濫,引導市場回歸以自住為主的發展方向。政策針對第二戶以上購屋貸款設限,對首購與自住換屋者不僅無影響,反而有成數與利率上的優惠。要求鬆綁者,其實是希望重啟高槓桿炒作,延後市場修正,卻對長期房市健康毫無益處。

更該檢討的是預售屋制度本身。預售屋交易的核心是「買賣契約書」,而非樣品屋的華麗包裝,也不是銷售人員的承諾,更不是對未來房貸條件的幻想。購屋者簽約前,必須看清契約條款是否公平?履約保證是否確實?付款與貸款條件、違約責任是否透明合理?政府雖訂有定型化契約,但業者是否確實使用?內政部與地方政府是否落實監督?這些才是真正保障消費者的關鍵,應進一步檢討改進。

目前房市雖成交量萎縮,但價格依然居高不下。根據過往景氣循環經驗,交易量下滑往往早於價格修正,而且價格向下調整都非常緩慢;另外,下行期遠長於上行期,所謂「擴張期短、收縮期長」。因此,我們應耐心觀察此波房市的景氣循環,讓房市健康的「緩著陸」。急於干預只會延後調整時機,製造更大的泡沫破裂風險。

「住宅的本質是居住,而非投資」,應是當前及未來住宅政策的核心價值,房市不該成為投資炒作的賭場。要讓房市回到健康軌道,必須接受市場出清的過程。央行的選擇性管制正是抑制投機、保障自住的關鍵工具,應予肯定支持,甚至成為房貸政策的常態,不應在投機客高喊「救市」時動搖。房市不是賭場,輸贏都該自己承擔,這才是這波預售屋退潮,給市場最清楚的啟示。

延伸閱讀

高股息ETF會睡公園?00918領息繳房貸…醫師曝20年貸款剩1年就清

玉山銀估下半年房貸撥款量略增 台幣升值影響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台中三大熱區土地標售9月9日登場 173筆總底價227億元

尚欠245萬!近50歲單身女憂「掛掉」前房貸繳不完 網教一招減輕負擔

相關新聞

公益弊案後重拾信任 設NPO防火牆

近日,士林地檢署偵破「中華民國身障關懷協會」假公益、真吸金一案,一個合法立案,以扶助身心障礙者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NPO...

賴政府違憲「韌性」一覽無遺

內政部長劉世芳針對陸配任公職的「雙重國籍」問題指出,從「憲法增修條文或歷屆總統講話」來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

預售屋解約潮 投機客別怪央行

近期房市熱潮退去,預售屋交屋潮接連來襲,銀行基於風險控管審核轉趨保守,房貸卡關導致不少買方資金斷裂,只能解約收場。市場一...

改革國科會 先破除學學相護

台師大「血論文」事件爆發,社會一片譁然,迫使教育部重啟霸凌調查,而國科會則因此決心改革。雖然為時稍晚,傷害已造成,但也是...

兩岸當借鏡俄烏 無須戰爭尋和平

川普與普亭十五日將在阿拉斯加會晤,商討俄烏停戰方案。波蘭傳媒報導,華府的計畫包括:停火但不簽署正式和平條約、承認俄羅斯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因應極端氣候變遷 韌性國土規畫

七月以來的丹娜絲颱風與月底的豪大雨帶來超大雨量,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受重創,包括農漁業、光電設施、電力系統,及老舊平房建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