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海嘯來襲 賴應傾聽民意、務實護台

美國對台「百分之廿加N」疊加關稅上路,對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形成沉重打擊。工具機、扣件、水五金、紡織、農漁業接連傳出訂單銳減、停產與無薪假,產業界普遍陷入困境。與此同時,日本、歐盟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或積極談判,爭取到關稅「天花板」待遇(即設定上限,不與原有稅率疊加),凸顯我方在談判策略與危機應對上的不足與落差。
賴政府不僅未能及時爭取最有利條件,甚至對關稅算法語焉不詳,直到輿論追問才被動承認是「疊加」,產業界早已陷入措手不及的困境,直接威脅台灣經濟命脈與產業生存。
當前台灣內外交迫。對外,賴政府單邊「脫中入美」,卻未能取得對等互惠的經貿待遇;對內,因大罷免,朝野對立、社會撕裂持續擴大。兩岸關係長期冰封,經貿互動急速萎縮,既削弱了我方在國際談判桌上的籌碼,也讓企業失去市場多元化的安全網。事實證明,過度受意識形態驅動的外交與經貿路線,不但無助台灣安全,反而加速產業外移與經濟掏空。
歷史告訴我們,國家利益必須凌駕政黨利益,執政者理應摒棄政治算計,尋求穩定的兩岸關係,降低區域衝突風險,營造有利經貿發展的和平環境,成為企業投資與社會安定的基礎。
第二,建立朝野和諧的政治文化,面對少數執政的現實,政府必須謙卑為懷溝通,推動制度化協商與跨黨派合作,而非頻繁採取對立或動員手段,方能在重大經貿、國防及國家安全議題上形成穩定且一致的立場,向外展現團結力量,增強國際信任與談判籌碼。
第三,執政者必須苦民所苦,誠懇面對產業與勞工的憂慮。對於關稅衝擊,不應僅以補貼、貸款作為短期止痛,更應提出具體可行的中長期轉型藍圖,並確保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公開透明,讓各界能充分參與並形成共識。
民意是民主政治的根本依歸,當產業外移、失業潮與經濟衰退的陰影逐漸逼近時,政府的責任不在於推諉卸責或嘲諷質疑者,而在於主動誠實地向國人說明困境與應對之策,並積極凝聚全民共識,形成共同承擔與解決問題的力量。唯有執政者放下成見、跨越藩籬,才能真正實現兩岸和平、朝野和諧與民生安定。
歷史不會寬恕在大勢之前退縮的人,更不會原諒將黨派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領導者。期盼賴政府以謙卑之心傾聽並回應民意,採取務實之策守護台灣,引領國家走向安定繁榮。否則,錯失的將不僅是經濟,更是台灣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唯有務實,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屹立不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