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最大陣風超過10級!台中宣布2地區12時起停班停課

扯!請ChatGPT提供飲食建議⋯男子3個月後竟「中毒送醫」造成反效果

郭智輝酸核三睦鄰費周春米也不挺 莊瑞雄:政府要有憐憫心

睡前23顆藥…醫德的墜落 醫政的失守

近日,一張「睡前服用廿三顆藥物」的處方,在醫界群組與社群上引發軒然大波。事件的震撼,不只是藥物數量驚人,更在於它赤裸裸地揭示了當前台灣醫療倫理與醫政制度的雙重困境。

醫師執照的第一條倫理,就是Do No Harm(不傷害病人)。安眠藥本是治療失眠的工具,但在某些診所,它變成最省時、最容易討好病人的捷徑,只講求「快速見效、病人乖乖回診、長期自費依賴」。

然而,當病患每晚吞下廿三顆藥、白天還可能搭配其他藥物時,這早已非「治療」,而是「圈養」;短期有效換長期依賴,藥效遞減後不斷加量,病人被鎖死在藥罐與藥盒之間。這不只傷害求治者的荷包與健康,更腐蝕了醫病之間最根本的信任。

更諷刺的是,開藥的醫師未必違法,因他們鑽的是制度漏洞。在全民健保制度下,非藥物治療幾乎無法計價,行為治療、睡眠衛教、跨專業合作都難以生存;相反地,開藥卻能快速解決診間壓力,時間短、回報快;當制度獎勵「加藥」而非「減藥」,濫用自然成為經濟上與便利性的理性選擇。

對自費診所而言,更少了健保審查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藥單愈多、收益愈高」變成現實邏輯。現行醫政缺乏對自費處方的監管機制,也沒有有效的處罰手段,除非開藥開到造成重大事件,否則幾乎不會觸法。結果就是道德下限被市場壓力進一步推低,法規的盲區成了不良醫療行為的溫床。

病人往往是資訊最不對等的一方,他們相信醫師的專業,卻無從分辨處方背後是治療需求還是利益驅動。網路上的「高評價」診所可能是廣告公關操作的結果,昂貴的自費藥物更可能換來更深的依賴與副作用。一位病患在南部某「高評價」診所連續四個月加藥到睡前廿三顆,花費上萬元卻仍睡不好,最後才回到原主治醫師的處方,亦即用少量藥物就能改善,這是多麼荒謬又心酸的事實?

這個案例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單靠醫師的良心不足以防止濫用,必須同時修補醫德教育與醫政制度:一、倫理再教育,醫學院與繼續教育之中,應強化用藥倫理、病人自主與非藥物治療能力。二、制度監管,建立自費處方透明平台,對超量處方進行隨機審查與警示。三、跨專業資源,健保應部分給付睡眠行為治療與心理介入,讓醫師有非藥物選項。四、懲罰機制,對於嚴重違反醫療倫理的行為必須有實質懲戒,如暫停執業或吊銷執照。

事實上「睡前廿三顆藥」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制度長期縫隙下的必然產物。如果醫德任由市場蠶食,醫政繼續對灰色地帶視而不見,那麼這樣的處方只會一再出現,然只是換一個病人、另一張藥單,繼續陷入可怕的「圈養」。真正的醫療應是減少病人的依賴,而不是「設計依賴」;應該是幫助他們重回正常生活,而不是讓他們一生困在藥瓶的陰影裡。醫者能以「不傷害病人」為念,自省自律嗎?醫政又能負起監督責任嗎?

社論

延伸閱讀

詐稱健保資料遭冒用騙財 台中80歲男報警助逮車手

快樂處方箋揮別老年憂鬱!醫師:從開藥到開心 找回活著的理由

早期肺癌輔助治療/余忠仁:從篩檢、診斷到治療,須環環相扣

健保投資明年邁向1兆大關 CAR-T研擬擴大健保給付

相關新聞

改革國科會 先破除學學相護

台師大「血論文」事件爆發,社會一片譁然,迫使教育部重啟霸凌調查,而國科會則因此決心改革。雖然為時稍晚,傷害已造成,但也是...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因應極端氣候變遷 韌性國土規畫

七月以來的丹娜絲颱風與月底的豪大雨帶來超大雨量,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受重創,包括農漁業、光電設施、電力系統,及老舊平房建物...

公益弊案後重拾信任 設NPO防火牆

近日,士林地檢署偵破「中華民國身障關懷協會」假公益、真吸金一案,一個合法立案,以扶助身心障礙者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NPO...

預售屋解約潮 投機客別怪央行

近期房市熱潮退去,預售屋交屋潮接連來襲,銀行基於風險控管審核轉趨保守,房貸卡關導致不少買方資金斷裂,只能解約收場。市場一...

賴政府違憲「韌性」一覽無遺

內政部長劉世芳針對陸配任公職的「雙重國籍」問題指出,從「憲法增修條文或歷屆總統講話」來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

兩岸當借鏡俄烏 無須戰爭尋和平

川普與普亭十五日將在阿拉斯加會晤,商討俄烏停戰方案。波蘭傳媒報導,華府的計畫包括:停火但不簽署正式和平條約、承認俄羅斯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