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加密貨幣、純網銀...數位遺產糾紛多 擱置恐被迫背債務

「臺澎三號」海纜全斷!數發部緊急調度海纜備援 還有2條修復中

威力彩20億頭獎得主怎麼買?台彩揭密投注方式:第一次看到

【專家之眼】大家看過來,超徵的稅收在這裡

政府稅收有「超徵」,並不表示國家財政的餘裕。(路透)
政府稅收有「超徵」,並不表示國家財政的餘裕。(路透)

你不必懂財政,只要有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就應該知道,日常生活有「超賺」—比預期多賺了點錢—並不代表「夠用」;同樣的道理,政府稅收有「超徵」,並不表示國家財政的餘裕。但畢竟大筆大筆的稅收進了國庫,到底超徵的稅收去了哪裡?超徵稅收的去向,只有以下三種可能,不必多做他想。

最容易理解的是,首先,部分超徵的稅收用於增加還債。為確保政府認真面對未償債務、重視財政責任,《公共債務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中央政府應以當年度課稅收入的5% 至6%,編列債務還本預算,以強化債務管理。為合乎此一規定,主計總處一般於總預算案中,以課稅收入之5.1% 編列債務還本預算;以113年度為例,所編列之金額為1,150億元。

根據同條文第2項規定,各級政府得審視歲入執行狀況,於其當年度預算原編列債務之償還數外,增加還本數額。根據決算,113年度除執行上述債務還本預算金額1,150億元外,並增加還本數208億元,合共還債1,358億元。因此,部分超徵稅收,確實用於增加還債,但實際所增加還債的金額相當有限。

第二,超徵的稅收泰半用於減少當年度預計舉債。在預算編制與審定的過程中,當歲入無法因應支出所需時,除以前年度歲計賸餘之移用之外,一般皆以債務之舉借(即發行公債或賒借)作為融資調度財源,以達成收入與支出相等的預算基本原則。年度進行時,原本在各項預算中(總預算與特別預算)所編列的預定舉債數額,可能因超徵的稅收,使國庫有資金可供各項預算支出所需,縮減融資調度需求,甚至無須再舉債。

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債務舉借1,571億元,加計四項特別預算編列債務舉借1,998億元,各項預算合共編列債務舉借3,569億元。其中,總預算編列債務舉借1,571億元全數未舉借;特別預算半年結算報告則顯示,四項特別預算編列債務舉借執行數為200億元。假若下半年度特別預算皆未再執行所編列之債務舉借,113年度各項預算減少舉債的金額為3,369億元。

第三,留存於國庫成為歲計賸餘,供未來預算財源調度使用。各項稅收之預算數皆編列在總預算之內,待年底主計總處決算後,若因稅收超徵使得總預算收入決算數大於支出決算數,差額即為歲計賸餘,可作為未來預算編列融資調度財源。目前由於完整年度決算報告尚未公布,113年度歲計賸餘金額尚不可知。

必須強調的是,總預算歲計賸餘不過是總決算的一個「會計科目」,並非國庫真的有多餘的資金。為完整呈現當年度政府收支全豹,必須將特別決算的情形一併納入考慮。由於特別預算一般並無歲入,特別決算的歲入歲出差短,會「吃掉」總預算歲計賸餘。

主政者與財政、主計單位無法清楚解釋稅收超徵,預算外的鉅額稅收,引起了全民集體的「遐想」,各種「還稅於民」的主張沸沸揚揚,眾說紛紜,但這些討論都沒有實質意義。

在上述增加還債與減少舉債的情形下,絕大部分的超徵稅收,已經使用;即使總決算有歲計賸餘,中央也未必有多餘的資金可供進一步的支用。此時,如果要「還稅於民」,那大家勢必要再繳更多的稅,或向子孫伸手,何苦來哉。

債務 總預算

延伸閱讀

【重磅快評】新加坡六度發購物金 台灣還在找理由?

潛艦國造改特別預算 李彥秀:想速灌軍費到GDP3%

潛艦國造傳改特別預算 王鴻薇:公務預算要先完全減列

傳潛艦國造可能改特別預算 白委籲誠心溝通勿模糊焦點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如何不讓自己後悔莫及?李安的逝者如斯

就很多人而言,過了童年,後悔就會陪伴一生。有的是因為當時沒做而後悔,有的是因為做了而後悔。我們知道,後悔無濟於事。因此,...

【專家之眼】德國國會選舉及其影響

本月23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結果顯示保守派的聯盟黨(CDU/CSU)28.5%的得票率勝出,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

【專家之眼】行政院請看看歐盟學童奶計畫

教育部和農業部共同推動的「班班喝鮮奶」政策突然停辦,實與國際鼓勵學童喝鮮奶的趨勢相違逆,筆者已經介紹過包含日本、荷蘭等國...

【專家之眼】大家看過來,超徵的稅收在這裡

你不必懂財政,只要有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就應該知道,日常生活有「超賺」—比預期多賺了點錢—並不代表「夠用」;同樣的道理,政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