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德國國會選舉及其影響

本月23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結果顯示保守派的聯盟黨(CDU/CSU)28.5%的得票率勝出,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20.8%位居第二,創下歷史新高。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遭遇重大挫敗,得票率僅16.4%,創下自二戰以來的最差成績。綠黨(Die Grünen)獲得11.6%的選票,一如往常,左翼黨(Die Linke)則取得8.8%,而自由民主黨與另一左派黨BSW未達5%而沒能進入國會。
由於沒有政黨獲得過半數議席,必須組建聯合政府。CDU/CSU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表示,傾向與SPD組成大聯合政府,以確保政府的穩定性,並排除與AfD合作的可能性,還希望在四月下旬復活節前完成組閣談判。
此次,社民黨落敗,選項黨崛起,與德國經濟滑坡脫不了關係,因為德國的經濟成長已下滑兩年,目前是歐盟的末位。近來,已有5萬家企業倒閉,尤其德國的支柱型的汽車產業,已部分關廠與遣散數千名員工,這是德國難以想像的事,況且每年有近1000億歐元的企業資本流往國外。
此次選戰的主題是:戰爭、能源與通脹。在選戰中,梅爾茨猛烈攻擊總理蕭茲,但選後還是得共組聯合政府,這也可稱是一種德國特色。另一值得關注的重點,就是美國立場的轉變。由於川普的高關稅以及將與俄國合作解決俄烏戰爭的態度,與歐洲國家背道而馳,因而後者必須自立自強。
此次選舉結果反映了德國政治的顯著右傾。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選舉結果表示讚賞,稱這是德國和美國的偉大日子。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祝賀梅爾茨勝選,強調法德合作對於歐洲的未來至關重要。
未來德國新政府,可能會採取更保守的歐洲政策,尤其是在移民、財政支援與軍事防務領域。這可能使法國總統馬克宏的歐洲聯邦化願景更難推動。此外,極右派AfD的崛起影響歐洲政局,例如法國的勒龐(Marine Le Pen)及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等,可能使整個歐洲政治光譜向右移。
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新政府可能會保持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但也會加強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審查(如華為、TikTok等)。這可能使中國企業在歐洲的發展面臨更高門檻。相對的,柏林新政府也可能會持續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強化與日本、印度、韓國等國的合作,以確保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