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難兌現 民粹難消失 民醉難清醒
(一)不能再麻醉選民
當前台灣經濟、民生、外交、教育、能源等等的困境,就是台灣在追求民主過程中,難以避免地陷入了「民粹」及「民醉」的歪路與陷阱。
台灣從一九八○年代起步的「民主」,很快就遭遇一九九○年代及持續不斷上升的「民粹」,近十年來更進入「民醉」時代。
「民主」不完美,但不能放棄,需要不斷修正補強。「民粹」短期或載舟,長期必覆舟;「民醉」是我多年前指政治人物在選舉時用誇大的承諾與恐嚇的語言,「麻醉選民」,獲取選票及執政時的心態。一九七○年代中,我已預感必須要勇敢地倡導「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回顧在一九六九年暑假初次返台擔任經合會顧問時,第一次見到經國先生,討論到政府補貼,我直說:雖然充滿好意,但應當要有「排富條款」,例如低學費政策。
不僅台灣有選舉中「政策買票」的現象,在選舉中川普普遍使用,一月二十日接任後,更是惡化。黃年在二月九日聯合報專欄中指出:「言語的傲慢、浮誇、尖酸、刻薄、狂妄、煽情、反覆是川普的特質。」
(二)川普的自我「麻醉」
回顧他在第一任(二○一七—二○二一)執政後期,我曾在遠見雜誌一文中指出(二○一九年十二月一日):「民主典範的美國,在川普三年執政下已面目全非。川普的言行動搖了立國的信念,分裂了社會的和諧,破壞了國際的承諾。中華民國剛好在二○一九年是遷台七十年。此刻正受困於三種糾纏不清的現象:不能『興國』的『民主』;不能『強國』的『民粹』;不能『治國』的『民醉』。」
當時追求「美國第一」的第一任川普,初聽到新冠肺炎擴散時,仍然漫不經心地傲慢。當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數已是全球第一時,散布在全球軍事基地的核彈、航空母艦、戰機,在空中、海上、陸地,可以摧毀敵人何止幾百次,卻沒有足夠的醫療、醫院、醫生、醫藥設備及預警體系,對付這一個新的病毒。這就是「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的實例。
(三)台灣與美國有類似「三難」
一旦重要的民主國家(美、日、英、法、德等)出現各種毛病,一旦「民粹」的政策,受到選民熱烈的支持,「民醉」的現象就難以阻擋;一旦「民醉」流行,就演變成社會理性的「失控」。
大家都熟悉「民主」和「民粹」的一般性解釋;為了可以比較,就自創「民醉」這個新詞。粗糙地說:民主是人民「作主」,民粹是意識型態「作祟」,民醉是「選舉支票」的美麗承諾,與政治操弄恐嚇下的麻醉。
愈高職位的政客,為了求勝,尤其尋求連任總統或國會選舉,透過各種手段,違反了法律規範、行政中立,以及公平、透明、不抹黑等的競爭原則。
如果「民主」有可能「亡國」(借張作錦先生語),那麼「民粹」不能「強國」,而「民醉」更不能「治國」。
「民醉」是指當權者在投票選舉中,以及當選上任後,用各種方式來討好選民、恐嚇選民。花招名目繁多,如承諾不必要的、有後遺症的公共建設;同時又裁減政府機構,推動政府瘦身;再如發送補貼、減稅等,更以國家安全、亡國感、主權消失,以及政治口號操縱民意。這種製造恐怖、利誘、被嚇倒、被買通的情緒勒索下,就會出現「選民皆醉」下贏得選舉,這不就是一些美國媒體對川普當選的描述?
自從新冠病毒(二○一九年十月)發生後,這個世界正經歷過一個失控、失能、失衡的慘痛經驗。二○二○年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病毒,造成二次大戰後人民最深的恐懼。
由於各國主政者資源分配不當的後果,經濟學上的「排擠效果」(Crowding Out Effect)、「權衡取捨」(trade-off)與「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完全可以應用在這裡檢驗領導者的決策,絕大部分的執政者是不及格的。
美國在二○二○年的國防支出高達七千五百億美元。一直高居世界第一。這個支出總數超過了排名在後的十個國家的總和。軍事觀察家指出,沒有一個國家(中國、俄羅斯、沙烏地、日本…),軍事上十年之內可以趕上這個「軍事霸主」。可是當美國一艘五千員官兵的航空母艦羅斯福號在太平洋上,因幾十個人員二○二○染上新冠肺炎確診,就不得不緊急靠港,而被免職的艦長克羅齊爾(Brett Crozier)自己也確診。
我們施政的偏頗,當然也是反映在決策優先次序的錯置。中央政府必須要在各種施政中,如全民醫療、科研經費、社會福利、教育支出、基本建設、人道援助、弱勢團體、公務人員薪資等等做果斷的調整與較平衡的選擇。當軍事支出占了過高比例時,其他施政項目必然受到排擠。這就是出現嚴重失衡。
歷史教訓可以歸納成:當領導階層是—
‧好戰者遲早必敗
‧好勝者遲早必輸
‧好鬥者遲早必衰
讓我們再善意地提醒:擁有這「三好」傾向的決策者及選民,要萬分謹慎地避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