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貧困

圖/畢力格
圖/畢力格

【秒差距/摘自《新週刊》2025年第9期,本刊節選】

2030年,人們會比1930年富裕8倍,人們每天只需工作3個小時,會因整天無所事事而煩惱─95年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如此預言21世紀。

今天,人們並未如願進入「閒暇時代」,而是似乎進入一個工作過勞、身心疲憊的時期。2025年是中國實施5天工作制30週年,但實際上,一些人並未真正實現正常雙休和進入「8小時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休息」的生活狀態。

有一種貧困,叫「休息貧困」。上班族長年過勞,不能休息,不敢休息,不會休息。成為「休息貧困戶」的人們,亟待「脫貧」。

休息、離線與「必要的消失」,並非懶惰和放縱,而是生活必需。在休息的過程中,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正如旅遊作家邁克爾‧弗洛克所說:「有意義的交談、深度的思考、無拘無束的笑聲、人與人的真正聯繫,很少發生在單調乏味的工作之中。」

不能休息: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入職之前,應聘者往往會被問:「你的抗壓能力如何?你接受加班嗎?」

加班成災的一大原因,其實是有太多的時間沒有被花在正確的事情上。清華大學教授寧向東最近撰文感慨,整個社會似乎陷入了「忙碌症」。

他發現,最近50年,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首演時長60分鐘,到1987年時,43分鐘就演奏完了。久而久之,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都隨著社會的「加速」發生了變化。

在人們的觀念深處,逐漸不允許低效率行為的存在。「我們一旦看到下屬的工作不夠熟練,一旦看到事情的進程有些緩慢,就會產生焦慮,不由自主地發飆。」寧向東認為,「按道理說,『速度時代』的來臨,可以為我們創造更多閒暇,事實上,卻引發了更大程度的匆忙。」

「外賣詩人」王計兵一度困在外賣系統和「30分鐘魔咒」裡,他在成名作《趕時間的人》中寫道:「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從骨頭裡趕出火/從火裡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趕時間的人」,看劇最愛開倍速,評論要搶「沙發*」,寄快遞最好是即時達,點外賣最好是立等可取,坐飛機最好是直飛航班。甚至在排隊時也會不耐煩:為什麼別人排的隊總比我排的這隊快?

*沙發:是中國大陸的網路用語,是指論壇、帖子或影片評論區中,第一個回覆或評論的位置。

20世紀20年代,全球開始實行每週40小時工時制。1995年,中國開始實行5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然而,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5年3月,全國企業就業人員每週平均工作時間為48.5小時,成了事實上的「6天8小時」工作制。

2024年,國家統計局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顯示,中國居民每日睡覺、休息活動的平均時間為9小時46分鐘。《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2022—2023》則表明,2022年中國人工作日平均休閒時間僅有2.76小時,比2021年少了7.2分鐘。

沒有人不想好好休息。但通常人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根本沒有時間好好休息。

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喜歡熬夜到凌晨才睡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只要一睡著,這一天就結束了,於是想用更持久的放鬆和娛樂,來補償勞作一天帶來的精神損耗。

不敢休息:

肉體不在工位,精神還在上班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如果在城裡打拚的兒女總是說自己很忙,春節也無法回老家看父母,他們很容易就能獲得諒解─父母最擔憂的是孩子有一天不忙了,那很可能意味著他們面臨降職、降薪或失業,或許還有一大筆無法按期歸還的貸款。

在強調刻苦付出、人盡其責的「汗水型經濟」裡,企業需要的是24小時線上、多執行緒運轉,能隱藏個人情緒和強調功用的「效率型員工」,所以人們常常「身體在工位,精神在遠方」,或者「肉體不在工位,精神還在上班」。有人甚至患有職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旦不工作,心裡就不踏實,會產生一種負罪感和失落感。

終於可以好好休息時,居然會產生愧疚感和「不配得感」。休息,似乎異化為一種福利,成了奢侈品。

河南農業大學的教師鄭小雪在《當代青年為何「休而不息」─邁向關係時間的解釋》中指出:「休息是暫停工作、勞動或其他活動以恢復體力和精力的過程,是被廣泛認為維護健康和平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中工作的長臂在延伸、侵占乃至控制休閒時間。」人們甚至患上了「星期六症候群」,即在休息日出現焦躁不安、無所適從甚至莫名其妙生病等狀況。

這兩年,國家提倡「反內卷」,下大力氣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許多企業直指惡性加班是「扭曲市場秩序的毒瘤」。有企業開始提倡棄用「華而不實」「浪費生命」的幻燈片,員工如果加班要提前報備,公司甚至到點就「趕人下班」,有大廠員工驚呼「人生第一次因為加班被趕出公司」。

不會休息:

沒有比剛休完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人了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休息。《西班牙語大辭典》裡說,休息就是「停止工作,安靜地恢復體力」,暫時忘記責任,享受安寧。

美國睡眠專家桑德拉‧道爾頓‧史密斯將休息分為7種:身體休息、精神休息、感官休息、創造性休息、情緒休息、社交休息和心靈休息。

很多人其實是假裝在休息,或者進行無效休息,甚至是損耗性休息。比如報復性熬夜、過度補覺、過度鍛鍊、忙於應酬、長時間躺著刷手機、進行「特種兵式旅遊」…

比如,在長假開啟之前,你就開始疲憊了:你像一名數學家一樣精妙地計畫調休,請領導准假,搜集旅遊攻略,列出打卡清單,一邊避開「演算法陷阱」,一邊不斷地比較機票和酒店價格。

終於開始「特種兵式旅遊」了,結果卻在人群中擠到骨頭快要散架。這樣的休假讓人更累了,正如英國作家埃爾伯特‧哈伯特所說:「沒有比剛休完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人了。」

鄭小雪認為:「捍衛閒暇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分配問題,關鍵在於青年如何處理與他人、社會、當下和未來的關係,以及在時間中建立的聯繫的品質,而不是簡單地增加休閒時間的數量。」現代人常常擔心做事不夠迅速,會浪費時間,但當他們省下時間後,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結果只是將時間草草打發了事。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休息,可以學習作家李娟,用身上僅剩的一點力氣在阿勒泰的山野中睡覺:「這山野裡能睡覺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隨便找處平坦的草地一躺,身子陷入大地,舒服得要死。」

如果有機會,就好好休息吧。有一個詞叫「著力即差」,意思是做事情如果用力過猛,反而可能會辦砸,無論這件事是工作,還是休息。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8月號】

圖/讀者雜誌
圖/讀者雜誌

延伸閱讀

他點外賣牛腱河粉!打開盒子嚇瘋「激似老鼠 」網:食慾全沒了

高雄50歲女深夜加工區下班 疑過勞騎機車…在最熟悉回家的路撞車亡

上海官方出手 外賣平台取消「零元購」!「三國殺」暫歇 業者執行3整改

官方約談無用?中外賣零元購退場 改推「高額券」補貼

相關新聞

痛苦裡的間隙

痛苦有時就像無邊的海水,把人淹沒,讓人窒息。那些突然的走神,就像一股莫名的力量,把人托舉出水面,讓人深深地吸幾口空氣。

比時代多走0.5米

在未來,我們要有這樣一種意識,即要比時代多走0.5米。這0.5米是方向性的,很不好走,但是,我們要有新活法。我們要一起面向未來,一起去創造一個充滿活力、有豐富多彩活法的新社會。

技術的盡頭不是醫學得盡頭

機緣巧合下,我接觸到了緩和醫療。我開始明白,醫學的意義不局限於治癒。對於那些治不好的疾病,設法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疼痛,讓他們獲得內心的平靜,陪伴他們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也是醫生要做的事。

休息貧困

有一種貧困,叫「休息貧困」。上班族長年過勞,不能休息,不敢休息,不會休息。成為「休息貧困戶」的人們,亟待「脫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