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盡頭不是醫學得盡頭

圖/肖琪
圖/肖琪

【亭亭/摘自《健康報》2025年5月6日,本刊節選】

我做住院醫師的第一年,曾遇到一名患淋巴瘤的21歲男孩。他當時接受了很多次治療,身體已經難以承受。一個年輕的生命,一點一點地在我面前消逝了。

我當時並沒有跟他說過話,也不知道他的家人在哪裡、他們的感受是什麼。現在想起來,心中充滿後悔、自責…那時的我太懵懂了。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但在面臨很難治癒的疾病時,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機緣巧合下,我接觸到了緩和醫療。我開始明白,醫學的意義不局限於治癒。對於那些治不好的疾病,設法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疼痛,讓他們獲得內心的平靜,陪伴他們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也是醫生要做的事。我也開始主動走近患者,傾聽他們的故事。

那天,我接診了一名50多歲的女性患者。在溝通中我瞭解到,患者的丈夫剛剛被診斷為間質性肺炎。

「看到他憋得慌,我這心裡別提多難受了。他晚上睡覺時總覺得氣不夠用,必須打開窗戶透氣…」她說。

「您家裡還有什麼人呢?」我問。

「我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小女兒剛做了乳腺手術…」患者回答。

我輕輕撫摸著她放在診桌上的手:「您真是太不容易了。」

聽了這句話,她的眼淚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洶湧而出,隨後繼續說起家裡的大事小事。在場的人都掉下了眼淚。

我針對病情給她開了兩個排除器質性疾病的檢查。當我起身送她出門時,她突然抱住了我,邊哭邊親吻我的臉。

我知道,也許從沒有人聽她說過這些壓在心底的苦楚,但那一天,她可以盡情地把負面情緒都宣洩出來。能幫助這名患者的,是一種看似在醫療行為之外的、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在我的診室裡,經常會有患者灑下眼淚,而我的眼淚常常比他們的還要多。這種真情流露既是對患者和家屬的一種理解,也代表了我所能給予的支持。

當我將這些所思所想應用於重病患者的照顧上,結合充分的症狀控制、心理支持和哀傷陪伴,在某一刻,患者身體和心靈上的傷痛就得到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治癒」。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同樣治癒了我。

緩和醫療是一個醫學回歸的過程。現在的醫學崇尚新技術、新藥、新進展,有時卻把一些同樣重要的東西落下了、淡化了。我希望大家常常提醒自己,病中的人是很痛苦的,需要傾聽和支持,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更需要我們的幫助。所以,技術的盡頭不是醫學的盡頭。

27年前,我曾問自己:「醫生究竟能做什麼?怎樣才算是個好醫生?」

27年後,我走在一條名為「幫助」的路上。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8月號】

圖/讀者雜誌
圖/讀者雜誌

延伸閱讀

GE醫療北京基地智慧製造發力 躍產業燈塔工廠

夏天熱傷害就醫多 醫師提醒最危急情形:兩小時不降溫恐致命

新北三峽男涉無照問診開中藥 依違反醫師法起訴

掛牌行醫20多年…國中畢業齒模師被踢爆 一審判徒刑、罰金

相關新聞

痛苦裡的間隙

痛苦有時就像無邊的海水,把人淹沒,讓人窒息。那些突然的走神,就像一股莫名的力量,把人托舉出水面,讓人深深地吸幾口空氣。

比時代多走0.5米

在未來,我們要有這樣一種意識,即要比時代多走0.5米。這0.5米是方向性的,很不好走,但是,我們要有新活法。我們要一起面向未來,一起去創造一個充滿活力、有豐富多彩活法的新社會。

技術的盡頭不是醫學得盡頭

機緣巧合下,我接觸到了緩和醫療。我開始明白,醫學的意義不局限於治癒。對於那些治不好的疾病,設法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疼痛,讓他們獲得內心的平靜,陪伴他們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也是醫生要做的事。

休息貧困

有一種貧困,叫「休息貧困」。上班族長年過勞,不能休息,不敢休息,不會休息。成為「休息貧困戶」的人們,亟待「脫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