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時代多走0.5米

圖/Cyan Lin
圖/Cyan Lin

【楚客/摘自微信公眾號「一席」,本刊節選】

大家好,我是梁永安。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活法的問題。

人到底應該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我做了歸類,今天我要講4種我們需要仔細體會的活法。

探索者:

陌生是青春最好的朋友

在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寫的長篇小說《布魯克林》中,女孩艾麗絲從一個偏僻的愛爾蘭小鎮,經人介紹到了紐約,之後來到布魯克林。從紐約曼哈頓出發,過了唐人街,再過了布魯克林大橋,就到了布魯克林。布魯克林主要有兩個族群,一個由愛爾蘭人組成,一個由義大利人組成。

艾麗絲到布魯克林之後,想知道那些年輕的愛爾蘭姑娘都在忙什麼。她們忙著參加晚上的舞會。她們參加舞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遇到一個可以託付的男人。她們活在這種歷史悠遠的傳統裡。

但是,艾麗絲到了紐約之後,發現這個世界不是這麼回事。紐約這個大都會打開了她的視野,她發現在這座城市裡,在一個實現了現代化分工的社會裡,人必須勞動,而且還必須透過學習掌握專業化的勞動技能,這就是一個細化分工的社會對人的要求。

所以,艾麗絲每天晚上都去上會計課,她堅持不懈,最後成為那些愛爾蘭姑娘裡面唯一一個拿到會計證書的。拿到證書這個結果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行動改變了她對生命的認識。學習給她帶來了持續的欣喜,又帶來了難度,但人都是在突破難度之後,內心深處才會有一種真正的鬆弛感。很多人追求鬆弛感,卻沒有一種積極登攀的行動,這種鬆弛感不過是一種消費而已。

所以艾麗絲在面臨愛情的時候,就跟別的愛爾蘭姑娘大不一樣。她很欣賞那種熱愛勞動的樸實青年。她很漂亮,有很多追求者,但她最後選擇了一個義大利裔的藍領管子工─托尼,因為只有經歷過勞動的人才能體會勞動之美。艾麗絲自己也沒想到她會做這樣的選擇,但是勞動給了她自尊,而不是讓她去依附,她希望兩個人今後透過勞動創造樸實而又幸福的生活。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該怎麼生活,要尋求什麼?這種探索打破了原來各種各樣的限制,我想這就是探索的價值。面對未來,當沒有一個現成答案時,就特別需要探索精神。

年輕的朋友在探索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陌生的事物。但是,我要告訴大家,陌生是青春最好的朋友。你打開窗戶,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世界,這種不確定性會帶來自由的成長,而不是被僵硬地劃定。這也是艾麗絲為什麼熱愛這種生活的一個緣由。

迷惘者:

我們什麼都尊重,什麼都想實現

還有一種是迷惘者的活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青年都很迷惘,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上一代把他們派到前線打仗?大家都是年輕人,本來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結果拚個你死我活。所以,海明威在巴黎的丁香園咖啡館瘋狂寫作,用了幾個星期便寫出《太陽照常升起》,講關於流浪的故事。

書裡的年輕人叫傑克,他有個女朋友叫勃萊特。傑克上前線後中了炮彈,身體受損,和勃萊特不可能再有什麼親密關係,未來一下子就被毀滅了。怎麼辦呢?傑克開始狂放地到處流浪,參加狂歡節等活動,一切價值都不要了,原來的傳統也不遵從了。

所以,《太陽照常升起》這本書的題詞就是「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

但是,我們中國青年的情況不太一樣。中國青年是父母含辛茹苦養大的,是農業社會的那種溫情托舉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潛意識裡有大量來自農業社會的東西,所學的知識裡又有大量非常新穎的東西。當下和傳統很奇特地糅合在了一起。

今天,我們為什麼會感到迷惘呢?因為我們什麼都尊重,什麼都想實現,但在所有的尊重裡,我們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我們能不能做到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這是一種選擇困境。

怎樣在迷惘中認清自己,在迷惘中做出選擇?就像一個人學攝影,一開始拿起相機覺得什麼都想拍,到最後才知道,原來某些東西是自己最關切的,是因為從小內心受到壓制,故而沒實現的,然後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它們跟我最有共鳴,那麼,我就把一生投進去。因為人生很短,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漫遊者:

我認識了世界

還有一種是漫遊者的活法。漫遊者是什麼?中國古代社會其實是不太能容納漫遊者的。一方面,農業社會到處都差不多,漫遊的價值表面上看起來沒那麼大。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你看了《論語》,就知道天下的道理,所以不需要漫遊。

而且我們還講「春種秋收」。這個「收」特別重要,代表著你最後收穫了什麼。中國古代,人們對知識分子的要求是「立德、立功、立言」,即要有所立,有所實現。

而漫遊是個過程。支撐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是過程哲學。

從中國歷史來看,我們特別缺漫遊者。在未來,也許你的幸福感將來自「我漫遊了世界」。

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寫過一本名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小說,後來被李安導演拍成了同名電影。小說主人公Pi的名字特別有講究,因為它指的是數學中的圓周率。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圓周率時用的是它的近似值3.14。大家都活在3.14裡,差不多就行了。但人的自由性體現在哪裡?體現在那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結合起來講,自由就體現在3.14之後,比如說3.141592,或者小數點後面那些更多的數字上了。

這些小數點之後的數字代表了無窮的可能性。你有沒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中冒險?無窮無盡的世界,讓萬事皆有可能。未來世界最缺的是什麼?是差異性,一個人的價值就是你跟別人的不同之處,你能講出不同的故事。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便是你的自我。

自我不是預先設定的,而是在經歷許多事後逐漸形成的。因此,漫遊本身就有一種很大的內在空間,可以讓一個人的生命徐徐展開。

單純者:

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還有一種活法就是單純者的活法。單純,太不容易了。美國作家辛格寫了一篇叫《傻瓜吉姆佩爾》的短篇小說。

吉姆佩爾是個被收養的孤兒,智力不太正常。大家都覺得他得有個維持生計的手藝,就讓他去學烤麵包。因為人們估計他會單身一輩子,而烤麵包需要夜裡上班,如果有妻子和孩子,就不太適合值夜班。

沒想到吉姆佩爾十八九歲時,突然有人來找他,說有個姑娘特別愛他,要跟他結婚。是誰呢?是艾爾卡,鎮上有名的漂亮姑娘。艾爾卡怎麼會想跟他結婚呢?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但是特別高興。

結婚3個月以後,艾爾卡就要生孩子了。吉姆佩爾儘管智力不太正常,但也覺得這太快了。他就問艾爾卡,但艾爾卡罵他:「上帝看了聖母瑪利亞一眼,瑪利亞就生孩子了,我這還算慢的。」吉姆佩爾一聽,覺得也有道理,然後跟她一起過了20年,生了6個孩子。

最後艾爾卡生重病要去世了,去世之前,她說:「吉姆佩爾,真對不起,這6個孩子沒一個是你的。」吉姆佩爾很善良、單純,就說:「不要緊,我以後會好好地待他們的,你安心走吧。」艾爾卡去世後,吉姆佩爾就繼續烤麵包,撫養著6個孩子。

突然有一天晚上,吉姆佩爾正烤著麵包,他的腦子一下子恢復正常了。他忽然覺得很屈辱,所有人都在騙他,他決定報復大家。怎麼報復呢?他把烤好的麵包撤掉,然後重新和麵,只是在和麵用的水裡摻了他的小便。他要懲罰這個世界,他要讓大家每天吃摻了小便的麵包。

吉姆佩爾正幹得起勁,結果艾爾卡的幽靈突然出現了。艾爾卡跟他說:「吉姆佩爾,你不能這樣做,這是會讓你下地獄的事情。我到了那邊才知道,人什麼都能欺騙,就是不能欺騙自己。」艾爾卡的話把吉姆佩爾震住了,他一下子又回到了傻瓜狀態,就是一種單純的狀態。他趕快把摻了小便的麵包扔掉,重新烤了麵包─這是他烤麵包以來烤得最香的一爐。

什麼叫善呢?善是我們面向未來最大的力量,單純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感。善,就是為別人多考慮一點。在今天這個講究利益的時代,堅守善特別不容易。

堅守善,可能要吃不少虧。但是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大智慧。內心充滿溫度是人存在的最為寶貴的部分,但也是最容易流失的部分。

一個正常的人,他有經濟理性,要考慮自己的身分、得失,因此很容易算來算去。我們今天不是講演算法嗎?但到底都算了些什麼?算得太多,有時候反而被演算法拖進旋渦裡了。

所以我們應如何面對未來?我們當然有多種活法,但活法絕對不是消費主義的,而是富有創造性的。活法就是我們對自身靈魂的一種托舉,是我們生命追求的一種尊嚴。

在未來,我們要有這樣一種意識,即要比時代多走0.5米。這0.5米是方向性的,很不好走,但是,我們要有新活法。我們要一起面向未來,一起去創造一個充滿活力、有豐富多彩活法的新社會。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8月號】

圖/讀者雜誌
圖/讀者雜誌

延伸閱讀

不建議放冰箱冷藏 想讓麵包保鮮更久可試著和1蔬菜一起存放

集3張送大麥克!麥當勞「熟客券」回來了 還有「熔岩起司排堡」登場

「銀色海嘯」來襲…富裕父母大手筆砸錢旅行 修復親子關係

布魯克林貝克漢夫婦出任Moncler廣告主角 重遊倫敦告白地點

相關新聞

痛苦裡的間隙

痛苦有時就像無邊的海水,把人淹沒,讓人窒息。那些突然的走神,就像一股莫名的力量,把人托舉出水面,讓人深深地吸幾口空氣。

比時代多走0.5米

在未來,我們要有這樣一種意識,即要比時代多走0.5米。這0.5米是方向性的,很不好走,但是,我們要有新活法。我們要一起面向未來,一起去創造一個充滿活力、有豐富多彩活法的新社會。

技術的盡頭不是醫學得盡頭

機緣巧合下,我接觸到了緩和醫療。我開始明白,醫學的意義不局限於治癒。對於那些治不好的疾病,設法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疼痛,讓他們獲得內心的平靜,陪伴他們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也是醫生要做的事。

休息貧困

有一種貧困,叫「休息貧困」。上班族長年過勞,不能休息,不敢休息,不會休息。成為「休息貧困戶」的人們,亟待「脫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