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專業 終結雙語政策迷思
歷經多年爭議,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宣示將調整雙語政策方向,不再強制中小學實施跨科英語授課,轉而聚焦英語課程全英教學。此舉雖是對過往政策失當與盲目追求績效的反思與行動,然要全面導正仍需更深刻反思與檢討。
教育部的政策調整,再次證實雙語教學上路以來的亂象並非空穴來風,過去幾年,在民粹加持與經費裹挾下,各地方政府為追逐光鮮亮麗的口號與不切實際的數字績效,導致造假成風、形式主義泛濫,衍生國文教師甄試以英文面試,各科教師聘用輕忽學科專業等諸多荒謬現象,嚴重影響學生權益,對向來重視教育品質的台灣中小學來說,教育部、地方政府如此輕率與不負責任,令人不可思議。
而就在教育部務實面對錯誤政策之際,作為雙語政策的發源地,台南市卻又反其道而行,力推教師「課室英語能力認證」,不分學科的教師忙於錄製教學影片接受審查,壓縮老師專業自主,干擾正常教學節奏,嚴重影響學生學習品質,正是政策異化的最新例證,教育官員為迎合首長錯誤政策,不惜以績效主義與數字管理戕害學生適性學習,也正是錯誤政策尾大不掉、乃至亂象叢生的關鍵。
國家語言政策攸關國族認同與人民情感,雙語政策自本質上存在嚴重的戰略錯誤。就算回到教學層面探討,教育部無視中小學主客觀條件,無視缺乏完整配套措施,執意在中小學強推雙語教學,導致學科與英語教學雙貧乏,英文程度跟不上的孩子,只能成為教室裡的客人,長此以往,必定嚴重侵害國教公平與品質,錯誤政策之危害已到了必須徹底檢討的地步。
無論從教育理論或教學原理觀察,全面推動且不斷要求以英語作為各科教學工具,不僅難以達成政策宣稱的提升英語力,還可能適得其反、提早抹殺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甚至連帶葬送其他學科的基本學力,簡直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依此,教育部的政策轉向雖具正面意義,然其所謂「英語課全英教學」,並宣稱截至今年二月底,全國中小學已有二六七九所學校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實施比率將近七成云云,不免讓人質疑是否又是績效主義的借屍還魂?
教育難以速成,一味追求績效主義反而可能傷害學習品質,包括英語課在內的所有教學都應以專業為本,相信本土的中小學英語師資有足夠專業進行英語教學,也必然會依學生能力與課程需求,採取最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官員執著所謂「最大程度的英語教學」,實乃畫蛇添足、庸人自擾而已。
毫無疑問,當教育成為政治表演的工具,受害的就是教室裡的學生,而當學生英語力與基本學力陷入雙貧乏的窘境,政治人物念茲在茲的國家競爭力又要如何提升?十年政策亂象,政府治理與教育施政當引以為戒,此刻,教育部既然有心徹底檢討,實不應再次陷入所謂「最大化」的口號泥淖,讓教學回歸教師專業判斷,是真正終結錯誤政策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