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執著本土認同 不利廣招人才
最近讀到好友葉匡時於聯合報名人堂所發表的「用包容開放的心態接納各方人才」一文,心有戚戚焉。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抬頭,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過度執著於「本土認同」,事事要以「正港台灣人」為訴求,卻會讓台灣成為封閉狹隘、敵對排他的社會,尤其在面對人才招募方面,等於是將全球優秀人才屏除在外,對台灣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打開歷史,也有很多例子值得我們探討借鏡。戰國時代,位於西北邊陲的秦國國小勢弱,但是歷代國君求才若渴,廣徵天下英才;名臣如商鞅、張儀、范睢、白起、呂不韋等都不是秦人,但一樣受重用。秦王嬴政時更有李斯所呈著名的「諫逐客書」,強調「逐客則國危,非秦之福也」,說服秦王善用各國人才,因此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霸業。
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及劉備三分天下。劉備的才能不算出眾,但他善於發掘人才,也積極留才用才。為了求才,他可以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其麾下人才濟濟,文臣如簡雍、孫乾、麋竺、諸葛亮、馬良,龐統等人,個個都有治國長才;武將如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以及魏延等亦均勇武善戰。入川後除原先荊州部屬外,他也接納了劉璋益州派的舊部如李嚴、法正、劉巴、伊籍、譙周、賈詩等人。這麼一個集合天下各地菁英的團隊,正是劉備可以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的最大資產。
但劉備身故後,廣招天下英才策略並未得到延續。入蜀後,諸葛亮相信及重用的還是最初在荊州的人才,他和益州的李嚴是死對頭,致使原先劉璋益州的舊部有志難伸,與荊州派互相掣肘內鬥。同時諸葛亮也沒有積極在蜀地育才,培養新血。從他給劉後主的「前出師表」中所列請益賢臣如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楊儀等來看,全是荊州派舊人。他第一次出祁山,用錯了馬謖失了街亭;不重用魏延,失去了出子午谷直攻長安的機會。等荊州派老死、接班無人後,只能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困境。最後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人才後繼無力及兩派內鬥應是原因。
人才乃國力之本,台灣受少子化衝擊,加上缺乏中長期人才培育的計畫及願景,人才荒已是多年沉痾,尤其高階菁英人才明顯不足,就連半導體業都需人孔急,遑論其他科技產業及傳統製造業。雖育才極為重要,然而透過教育培養緩不濟急,因此短期內要扭轉劣勢,需引才、聚才、延攬國際人才來台。要吸引人才來台,政府就需加強基礎設施,營造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優渥的工作條件、合理的稅務制度、友善的生活機能、開放包容的心胸及前瞻性的世界觀等。
另一方面,留才、用才也至為重要,尤其我們現在還面臨如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等地的挖角,人才不足現象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政府除了要鬆綁法令,也要改善整體工作環境,才能留住國內外菁英共同為台灣打拚。對於全世界的人才也要展現雅量來接納,用才不分國籍地區,只要能對台灣發展有所貢獻,來自世界各地或對岸,甚至不同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的人,都應一視同仁。
全球化時代,得人才者得天下,台灣如何引才納賢、蓄積人力資本以創造競爭力?實要政府籌謀對策,以完整配套、開放心胸、多管齊下,別讓台灣輸在起跑點。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