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米其林與路邊攤之間
由於全球經濟受政治或貿易關稅等因素影響,近來普羅大眾幾乎都已有縮衣節食之計。就全球經濟成長指標,如GDP、外匯存底、實質貿易通量之外,另有幾個有趣的指標均與「食」之民生因子相關─紅酒產量與銷售量、奢侈品與名牌、名車之銷售量,當然還有高端旅館之訂房率,以及高級美食餐飲業的營運量等。
如果單看上述指標,其實我們易被誤導,因為島國的迷你經濟量體難以和大國或人口多的國家相提並論。以台灣為例,近年台灣躍升為東亞區消費最高的族群,且遠拋韓日美,而許多年輕族群(廿五至卅五歲)則躍升為消費主力群。自這些數字分析,立即反射台灣現在的社會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狀況與生活價值觀等現實。
「美食」人人愛,自高檔難訂的米其林,到黃仁勳最愛之夜市、路邊攤及各地方小吃,這裡正透露了「食」為國之大事,也是人生大事之巧妙密碼。正如台灣人對奢侈品消費之硬底能力與熱力,它更反射出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及在M型的社經階層結構下,民眾對生活滿意度的狀況,實為迥異於其它國家之奇景。
「品牌」對甫入門社會、期待階層向上之年輕族群,是一個敲門磚;但一旦步入門檻後,方知單擁有「品牌」尚不足以彰顯一定之品味與地位身價。年輕人在意付得起的奢華,包括iPhone、名牌球鞋;另一方面,台灣自北到南,街頭上許多「排隊族」等著拉麵/烤餅/烤肉串/甜點/飲料,成為一種時尚品味與潮流顯學。而另一族群亦以另類優雅身分,體驗非數位型實體店的VIP服務。當生活經驗累積出厚底時,他們想滿足的,是有人性優越感與帶有貴族形象的「專屬服務」,「態度」與「身分」的滿足與象徵。
換言之,再看現今全球混亂的「關稅大戰」,許多被影響者和受害者,其實仍是M型社會的中間族群;他們具知識、技術、能力,卻也是此波全球經貿海嘯中的最大受害者。米其林與路邊攤族群的中間,那些國家社會的中堅骨幹,卻首先被迫承受過去未有之壓力與衝擊,主因他們承載了太多社會之期待與壓力,但社會上對關鍵人才之保護與培育機制卻一直沉浮。亦即,得以享受米其林,未必就是人生勝利者;相對的,滿足於路邊攤,亦非人生的輸家。
當政府告知我們的GDP全球排名第五、亞洲第二時,這些數字是否真實反映了國民之生活福祉與富裕程度?我們更在乎的是那些被疏忽的硬頸中堅支撐基盤。
面對全球化的嚴苛挑戰,如何在日常生活基礎教育中,即能傳授踏實、有感、對地球友善、對在地文化有溫度、有責任的「輕生活」,又是否這將是另類「新生活運動」的契機?
(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