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烏若承認克里米亞歸俄等同叛國!專家揭恐陷2死結 烏官方說法洩玄機

梅雨鋒面來了?3波移動快速鋒面 賈新興:這段時間恐受影響

影/移工426上凱道違法?綠營告發鄭正鈐 新住民亮身分證抗議「歧視」

星期透視/因應國際變局 豈能關門作業

川普政府宣布課台卅二趴的對等關稅後,台灣產業界霎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為了因應,總統與行政院長在全台各地展開十場的「產業傾聽之旅」,希望透過與在地業界深入交流,研擬政府的因應措施。

廿四日行政院根據這些座談的結論,公布了「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草案內容可謂包山包海,四千一百億的特別預算中,除了有九三○億元幫助產業轉型,多數則用於挹注台電虧損、撥補勞健保、培育高教人才等。學者分析,近十項實施項目有五項「與美國加徵關稅毫無關係,既缺乏專業,也踐踏財政紀律。」

說穿了,所謂「產業傾聽之旅」根本是欺矇業者與社會大眾,目的只為藉產業界意見之名,將民眾的納稅錢搬給執政者揮霍。無怪乎有些媒體人稱,這個「特別條例」根本就是執政者「發國難財」的口條。身為納稅人,我們有權要求政府公布十場傾聽之旅的對談實錄,讓國人了解究竟有那些產業界人士,提出這些高明的紓困政策?如果證明是政府胡謅,便必須有人為此下台負責,畢竟四千億不是小數字。

川普對台高關稅的真正目的,識者分析,乃為降低約七百餘億美元的對台貿易逆差。未來無論運用高關稅或強迫台幣升值達此目的,產業界無疑都將站在海嘯第一排,艱難處境難以想像。尤有甚者,在賴清德政府高喊「抗中保台」與「脫中入北」聲中,對岸中國也在前年底完成兩岸貿易壁壘調查,指控台灣對大陸相關產品長期採取貿易限制措施。一旦中國進行反制,台灣又無「北」可入,經濟困境恐怕不是雪上加霜,而是瞬間急凍。

無論是美國的高關稅、台幣升值、或兩岸貿易緊縮,對台灣的產經衝擊都絕非短暫,甚至迫使台灣出現體質變革。在此情況下,過去政府藉由撒幣救難或呼籲民眾「吃苦當吃補」,註定無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動員各界共赴國難,而非開幾場作秀式的座談再拿撒幣當「有做事」。

上個世紀七○年代美國首次出現外貿逆差,美國人所感受的震撼並不下於今天川普的暴衝。為了因應變局,美國國會乃通過《貿易改革法》,授權尼克森政府任命一個工商界與消費者代表組成為數七百人的顧問委員會,提供政府商貿談判時的意見平台並接受諮詢。為了使意見能真正接地氣,顧問委員會也被授權可以如國會委員會召開公聽會廣徵學者專家意見。由於這是個體制外的權宜措施,公聽會只能聽取意見,不似國會委員會可以進行調查與質詢,故媒體稱之為「擬公聽會」。儘管如此,有了這個平台政治人物似是而非的言論收斂不少,讓國會審查商貿議題時少了許多口水,不僅加快商貿法案的審查,也使談判代表在面對外國對手時有了不少底氣。

制度當然不可能完全移植,但未來挑戰已知將推陳出新,以類似的經常性組織廣納各界菁英為台灣出謀獻策,應該值得借鏡。「團結」不該是統治者的口頭禪,而是必須有作法供全民檢驗。放煙火式的「國是會議」或辦幾場的「傾聽之旅」都只是政治人物的兔子戲法。面對五十年來的大變局,民眾應該已沒有耐心陪政治人物繼續忽悠。(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暨中美文經協會理事)

台幣 川普 美國

延伸閱讀

川普玩笑恐變現實?美名嘴大酸「和法西斯調情」 轟共和黨別再護航

吵架後首見面!川普與澤倫斯基快速對話15分鐘 對坐互看畫面曝

學習賈伯斯?川普關稅害慘消費者 美國掀消費極簡主義新浪潮

川普關稅衝擊汽車、金屬出口商 英美財長舉行貿易協議會談

相關新聞

國民黨正靠人民走出孤島

賴清德上台還未一年,一場藍白合作下的426,超乎預期的人數,凸顯了民怨沸騰的事實。在這當中,韓國瑜的穿雲箭,管中閔的怒吼...

大屋頂下/皈依中華民國 借旗上市的台獨末路

綠營在凱道舉行「守護台灣拒絕統戰」大罷免集會,會場出現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綠色台灣獨立鯨魚旗兩幅大旗同框的場景,...

星期透視/因應國際變局 豈能關門作業

川普政府宣布課台卅二趴的對等關稅後,台灣產業界霎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為了因應,總統與行政院長在全台各地展開十場的「產...

名家縱論/重建什麼秩序?

川普總統二度執政三月有餘,美國有沒有變得更偉大還不得而知,但整個世界已經變了樣。撲向全球的所謂對等關稅,因為只有第二大經...

川普莫忘教宗的和平工具說

全世界天主教會的領袖,西方精神世界的標竿,熱愛和平、同情弱勢人群的方濟各教宗,在耶穌基督復活節期間逝世,全球愛好和平的人...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近期外送平台併購案之討論響徹雲霄,連勞動部也「參一咖」。不過將勞動力提供給外送平台的並非只有近年興起非典型就業型態的外送員而已,一般被僱用的如工程師、行政人員應該也都算在內,但為何外界討論「勞動權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