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正靠人民走出孤島

賴清德上台還未一年,一場藍白合作下的426,超乎預期的人數,凸顯了民怨沸騰的事實。在這當中,韓國瑜的穿雲箭,管中閔的怒吼,立委縣市長的攜手,以及民眾黨的鼎力相助,不僅震懾了綠營,也讓一直被認為軟弱無力的國民黨,正依靠人民走出孤島。
近年來,國民黨總是存在揮之不去的標籤:不團結。這不僅構成了民眾對藍營的刻板印象,也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然而,如果將視角放在其數十年的「本土化」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上述標籤更像是問題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
早在二十年前,國際學界就將國民黨「本土化」視為一種包羅萬象的大帳篷模式。這種轉型不僅拓寬了政治光譜,也改變了原來「外省人」位居黨政高層,從上至下的領導型態,推動藍營在農業為主的縣市,努力與在地組織,宗族,派系加強聯繫,培養政治菁英,透過地方選舉制度奠定基層執政的合理性。同時在都會區,基於行業與社團發展政黨,建立以軍公教為底色的生活區構築政治聯繫,使他們成為如今藍營的重要力量。
所以,國民黨「本土化」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將原來高度集中的政黨力量,藉由選區的不同畫分成地方(橫向)與行業/社團(縱向)相結合的島嶼結構。每個島嶼都擁有各自的基本盤,有著培養當地政治人物的實力,並呈現出自主運作的態勢。這項好處是讓國民黨與台灣連結日深,也讓基層趨於穩定。但問題在於,島嶼能夠自主政治活動,無疑會讓它們逐漸封閉於只關心本選區,降低互相之間的溝通協調,進而對政黨的組織動員能力產生致命打擊。這正是日本文化學者東浩紀所述「大敘事凋零,使得島嶼之間互相孤立,只關心自己的小敘事」。
彼時的國民黨尚屬執政時期,資源的分配能夠如同潤滑劑一般使得黨中央許以利益,影響各個島嶼的運作與發展,並在重要的選舉中共同作戰。兩千年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一度失去了維繫島嶼之間聯繫的管道。結果是在層級較低的選舉,例如立委,縣市長與議員,由於不太依賴全黨協作,而是以地方或者行業/社團為代表的島嶼基於選區長期經營,便可以奠定勝利基礎,尤其是近幾次的「九合一」常有「一匡天下」的態勢,也給支持者一種能夠「重返執政」的幻視。
然而,一旦涉及層級較高的政治活動,例如大選,需舉全黨之力依靠黨團、黨部、縣市、基層組織等互相配合時,島嶼間缺乏聯繫的孤立性使得政黨的組織動員捉襟見肘,進而導致雜音不斷,自說自話,左支右絀,冷眼旁觀,甚至成為只想碰運氣的「彩票俱樂部」。
所以近年來國民黨針對中常會,立委與黃復興黨部的改革雖然被評為正面,但沒有扭轉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島嶼化導致的政黨組織能力衰退已成結構性弊病。而這一弊端,在本次綠營「抄家滅族」的追殺中徹底爆發,終於激起了426的背水一戰。
好在,為時未晚。
正如邱吉爾的名言「永遠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相比於透過執政優勢來內部整合,街頭運動更能激發不同力量之間的互相聯繫,也透過站在一起的方式強化組織並塑造共同的目標。國民黨藉此機會要做的就是走出「本土化」後營造的一座座孤島,用來自人民的士氣喚醒「泱泱大黨」的力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