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改革 要從源頭治本

剴剴案引爆社會集體怒火,昨天大批民眾走上凱道,呼籲別再讓兒虐悲劇重演。剴剴在居家保母手中遭虐致死,令人心碎。社會對幼兒照顧安全的憂慮可以理解,但也必須冷靜思考:改革不能變成獵巫,更不能讓依法營運、日夜堅守現場的托嬰中心成為代罪羔羊。像近期行政院拍板通過《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要求托嬰中心全面將監視器畫面即時上傳至雲端。此舉雖以「強化安全」為名,卻可能衍生更深層的問題。
首先必須釐清,剴剴案發生場域是居家托育體系,而非托嬰中心。過去五年,社會各界屢次呼籲強化居托的訪視與督導,但制度回應緩慢,最終釀成悲劇。如今卻因社會情緒高漲,將焦點轉向已設監視、依法設置的托嬰中心,令人錯愕。
目前全台合法托嬰中心皆已依規設置監視系統,畫面保留卅天供主管機關與家長查閱。若再強制上傳至單一雲端平台,恐將造成三重風險:
一,資安與隱私風險加劇。孩子換尿布、如廁、更衣時若畫面外洩,誰能保證這些畫面不會因雲端系統漏洞而被駭、被流出?若數年後當事人發現自己的身體影像在網路上流傳,又該由誰負責?
二,現場托育人員遭受無止境檢視與誤解。托育現場瞬息萬變,影像往往無法完整呈現脈絡。輕輕扶住孩子肩膀、制止推擠,都可能在鏡頭下被誤解為「不當對待」。這樣的環境下,專業人員將長期承受高度壓力,甚至不敢與孩子有溫柔接觸。
三,營運與技術成本沉重。即時串流、雲端備份、資安維護成本高昂,對中小型機構無異於雪上加霜。政策若無相對應補助或差異化處理,只會讓「守法者」首當其衝。
更令人遺憾的是,剴剴案進入司法審理後,輿論發現:曾任案件外聘督導者,正是現任立委、社工界資深人士。她曾參與各類評鑑、課程、訓練規畫,卻在事發後頻頻指責地方政府,對自己應負的制度責任輕描淡寫。部分第一線社工與托育人員已在社群平台表達強烈不滿,質疑其長年擁有體制話語權,如今卻試圖甩鍋卸責,難道這也是「做對了」?
制度若只懲罰現場,卻不追究政策設計與監管斷層,這樣的改革永遠無法治本。當托育工作者看見現場辛勞被輕視、專業被質疑、制度失能卻無人承擔責任,最終只會選擇離開,讓整體照顧品質持續惡化。
願意留在托嬰中心現場的托育人員,靠的是信念、熱情與對孩子的愛心。若連最基本的信任與尊嚴都守不住,這份工作還能靠什麼撐下去?改革必須做對方向,在此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落實分級分類管理原則,針對風險不同的托育類型,擬定差異化政策。
第二,追究制度源頭責任,釐清監督單位在剴剴案中的角色與作為,勿將責任推給基層與現場。
第三,重建專業對話,傾聽現場聲音,讓政策制定者與第一線從業人員有實質對話機制。
托育現場不該成為情緒宣洩的出口,政府不能用制度上的失靈,去懲罰仍在堅守崗位、盡責照顧孩子的人。我們要的是安全的托育環境,不是政治操作下的新監控體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