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認清歷史事實與國際形勢

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德國在柏林簽下投降書,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至今屆滿八十周年,我政府自遷台以來從未舉辦紀念活動。賴清德總統於五月八日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宣稱台灣首次舉行紀念歐戰勝利,他譴責武力侵略他國是不正義的罪行,註定會失敗,企圖拉攏台灣與歐洲關係,共同對抗當前的新極權統治集團。
但是從歷史與國際現實分析,此活動卻是身分錯亂與誤判當前的國際形勢。眾所皆知二戰的同盟國主要包括英國、蘇聯、美國以及中華民國,分別負責歐洲與中國的戰場,因此談論二戰的勝利,絕不能離開中華民國的角色。
但是賴總統在紀念會中,隻字未提中華民國,更重要的是當時台灣還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而且約有廿萬台灣同胞,時為台灣人口的卅分之一,被動員到日本部隊,送到中國大陸及南洋戰場,因此紀念會真正要關心的是如何保護台灣人民免於戰爭的恐懼與摧殘。
對於冷戰後國際秩序的分析,樂觀派的代表以美國政治經濟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最為突出,他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提出「歷史終結」的論斷,指出自由民主制度,將成為所有國家政治制度的唯一型式,以此組成的國際秩序將帶來持久的和平。
福山在哈佛大學的恩師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隨後則提出完全相反的預測,他認為冷戰後的國際秩序將受到文明衝突的挑戰,特別是西方文明的自負逐漸帶來與其他文明之間的衝突,在全球層次,西方與回教和中國之間的衝突最嚴重,而區域性的文明的衝突,多半發生在回教與非回教文明之間。
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之後,美國獨霸下的自由民主制度與價值,的確為人類帶來樂觀的期待,但是隨後的波士尼亞、車臣、阿富汗與亞塞拜然等地的戰爭,文明的衝突都是主要的因素,而九一一恐怖主義攻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速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式微。
美國霸權在川普「美國優先」以及民粹民族主義路線下,偏離了維繫同盟體系以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外交傳統,已經不是自由民主的表率。而美國在台協會(AIT)駐台北處長谷立言及代理處長柯傑民,都未出席賴總統主持的紀念會,雖AIT說明因谷立言在旅行中、柯傑民行程重疊才未出席,卻不免令人質疑紀念會的意義。
賴總統上任之後,積極建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歷史觀,實際上是打著中華民國的名號,推動消滅中華民國政策,漠視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主張在國家未統一之前的安排,這一切都是以選舉為考量,讓民進黨獲得永續執政為目標。
任何以武力侵害他國的行為都應該受到譴責與國際法的制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歷史汲取教訓,避免不必要戰爭的爆發。當前我國除了地緣政治的挑戰,還要避免在國內以及兩岸之間製造出文明的衝突,否則我們將面臨險上加險的危機,當政者必須以蒼生為念,正確認識歷史與國際形勢,以免誤判產生錯誤的決策。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