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非創意 重塑師生互動的語言藝術
近日,金門某國中健康教育的段考試題出現「精液豆漿」、「強姦」、「69式」等極度不當內容,引發軒然大波。校方雖已致歉並啟動調查,但此事揭示的,恐怕不僅僅是單一事件。
首先,這名老師將低俗不堪的文字寫在考卷上,大剌剌地暴露自己無知、缺乏性平意識素養,更無關創意或老師「想接地氣」、用國中生講話的方式。正因為嚴重缺乏專業素養、倫理界線意識及對教育本質的正確理解,選擇用低俗不當甚至具傷害性的內容做為考題,不但暴露出該校審題機制名存實亡的警訊,更直指師培養成階段,乃至於進入學校後的命題專業素養完全沒有精進。
其次,在日常的教學互動中,類似的失當言行也時有所聞。筆者便曾觀察到,有數學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角平分線」這一幾何概念時,僅因某名學生一時戲謔地將「角平分線」與「攝護腺」聯結起來,該名老師便在接下來的課堂裡反覆提及「攝護腺」,爾後其它學生更說出「紅外線」、「紫外線」等與數學概念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彙,試圖以此製造笑料。
這種做法看似是想讓課堂氣氛活潑,實則是教師專業失能的體現。它暴露出教師誤解了「幽默」與「低俗」的界線,更忽略了語言做為價值傳遞媒介的深遠影響,以及自身在師生互動中應有的角色邊界。學生當下的笑聲,絕非對知識的豁然開朗,更可能是對突兀情境的錯愕反應,甚至是對教師失格行為的無奈附和。這種「創意」不僅不好笑,反而模糊了學習的焦點,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不當的價值觀。
俄國心理學家利維.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便深刻地揭示了語言在個體認知發展與形成價值觀的核心作用。教師做為學習環境中「更成熟的他人」,其語言模式、詞彙選擇及所傳達的隱含意義,都會對學生的認知建構與價值判斷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
當教師在教學或評量上使用低俗不當,或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戲謔語言時,無異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扭曲的認知框架;學生可能會錯誤認為此類語言是被允許、甚至是值得模仿的,從而影響其語言習慣與價值取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