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網補破口 先去政治化
「剴剴」是個等待收、出養的可愛孩子。台灣等待收養的孩子,二○一九年有八七四人,二○二三年為七百人,其中找到家的孩子二○二人。多年來,相關業務和做法都由民間自行發展建立,「剴剴案」後,衛福部於二○二四年即刻檢討過往疏漏,要求民間單位回歸單純的收養人培訓與媒親,其餘「出養必要性評估」和「出養兒安置」,必須改由國家公權力介入,成為各地方政府社福中心的責任。
「出養必要性評估」不但是專業,更有專業難以涉入的親情糾結,及無法預知的兒童未來最佳利益發展。許多被收養的孩子長大都會尋根尋親,都非常想知道當初那個出養的決定是誰做的?是每個人都討論過了、想清楚了各種可能,才決定放棄自己的嗎?對想留下孩子卻沒有能力養育的父母而言,放棄孩子不但天人交戰,也可能陷入長期的自我咎責。
根據衛福部一一一至一一三年的統計,在每年等待收養的孩子裡,大約有三至四成是沒有等到收養就中途結案的,主要原因是原生家庭或親屬最後改變主意,決定把孩子留下。在法院裁定收養案例中的國內外收養比率,幾乎都是國外比率高於國內。
台灣經濟實力排名世界前廿名,為什麼在兒童收、出養這件事情上,我們竟然是出養國而不是收養國?究其因,台灣對原生家庭的支持極其不足,特別是對年輕、單親或非預期懷孕的母親來說,育兒、工作、社會眼光和種種生活考驗,都是難以兼顧的困局。若對原生家庭有更多支持,便能避免孩子被帶離原生家庭安置。
本月十日,民團發起「終結兒虐,陪你長大」集會活動,台灣民眾溫暖、想為孩子喚醒應有關注,值得肯定也令人敬佩。行動訴求包括設立「兒少保護部」、增設有給職兒少保護專責醫師、設立兒虐專責社工、推動訪視助理與視訊訪視制度、增訂刑法二七一條之一「虐殺兒童罪」、法律授權快速隔離疑似加害人。
其中,設立「兒少保護部」,不禁讓我想起政府成立「少子女化辦公室」,卻未能妥善規畫組織職掌及分析問題成因;倉促的組織部門,恐怕無法「精準補網」接住孩子。
社工或居家托育人員都需要時間和信任,才能和生父母及原生家庭建立細緻的關係,始知兒童最佳利益;草率決定將孩子出養,對相關人都是創傷。在「剴剴案」中,其生母和外婆也曾在一一一年元月和六月求助某社福中心,卻都沒能得到相應支持,故而決定將剴剴出養。出養家庭可能需要彈性的托育幫手、穩定居住、就業輔導、家人支持或親職教育;甚至需要情緒、心理、精神、早療甚至藥、酒癮等協助。
目前,社福中心人力極其不足、流動率大,就算有中央補助款也終年找不到社工,如同托育幼教機構及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職場嚴重缺老師、缺保母。合力接住岌岌可危的家庭,才能共同照顧可能出養的孩子。縫補社會安全網破口,請先剔除政治操作,回歸兒童最佳利益,幫助孩子擁有一個家;善待照顧和教育孩子的社工、托育、幼教人員,請別忘了縫補上他們的尊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