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關稅特別預算 搶救年輕世代
走進捷運車廂、咖啡館,或滑開社群媒體,不難察覺一種瀰漫在年輕人間的情緒:安靜、內斂,透著疲憊與茫然。他們不是沒有夢想,而是逐漸懷疑夢想是否仍能兌現;不是不努力,而是看不到努力究竟通往哪裡。
這一代年輕人活在選項貌似多元、實際路徑卻愈走愈窄的時代。他們從小被教育要競爭、要拚搏;進入社會後卻發現沒有公平起跑線,工作就像在跑步機上全速奔跑,始終無法抵達可以安身立命的終點。
以大學畢業生起薪中位數計算,台北市房價/年所得比超過十五倍,蛋黃區甚至逼近廿倍;在雙北租十坪套房,租金吃掉薪資三分之一。當房價高漲、物價上升成為日常,勉強生活著變成普遍社會經驗,苦悶來自未來感的崩解。
年輕人渴望自由選擇人生,卻被社會強加以薪資、職稱、資產來衡量價值,在傳統期待與自我意識之間拉扯,找不到真正能落腳的地方。社群平台不斷推送人生勝利組的光鮮片段,演算法提醒你過得不夠好。普通被視為失敗,平凡變得羞愧,焦慮與自責就難以排解。
年輕人是街頭運動、網路倡議主力,但當政黨忙於鬥爭,青年訴求被忽視,他們對民主制度的期待就此崩解。這些現象不該再被視為抱怨,而是社會警訊。一個世代對未來無感、對體制無望,引爆消極文化、低生育率與民主冷感,對台灣的未來,將比任何關稅或外部衝擊更具破壞性。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壓力,既然政府能編列四一○○億元特別預算用於增加對美大宗採購、補貼台電虧損、以低利貸款助企業因應衝擊,為何不能以同樣規模投資青年的未來?補貼企業固可短期緩解出口產業壓力,穩住股市與信心,卻無助企業技術升級或轉型。若將相同資源投入青年政策,不僅可改善青年生活壓力,更能強化內需、穩定社會信任,培養國家中產根基。
特別預算是資本與人力的抉擇,更是國家走向的價值判斷;不能僅解燃眉之急,更應投資未來。以下是可立即啟動、成效具體的青年政策構想:
一、青年儲蓄配對帳戶:為十八至卅歲青年設立專戶,政府按比例配對存款,專款用於進修、創業或購屋。以每人儲蓄百萬即配對廿萬元估算,涵蓋五十萬人僅需一千億元,卻能為青年重建未來起點。
二、推動人生分享運動:與主流社群平台合作,邀請創業者與領域達人分享失敗與低潮經驗,讓青年理解不是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看見。
三、設立第二人生實驗場:針對轉職青年,提供一年生活基本保障與技能培訓,鼓勵社會接受「重新開始」是正常而非失敗的象徵。
四、推動微型倡議平台:讓青年以簡易流程提出公共提案,如城市改造、文化行動、社區營造,並獲得小額補助與資源媒合;讓「我可以做點什麼」成為具體行動。
這一代年輕人不是脆弱,而是太久沒被認真對待;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社會還沒給出合理的回報機制。若現在不投資在他們的未來,下一個社會斷層將比經濟衰退更難修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