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怎樣找到適合你的理財商品
台灣金融研究院二○二四年金融生活調查報告顯示,受訪民眾對金融商品與服務的自信程度低,五六%的民眾不太有自信或者是沒有自信;對金融商品與服務只有廿一%的人還算了解,只有二%非常了解;即使是高學歷者,金融素養高的比例低於五%。
因為金融商品與服務非常複雜,極不容易理解,這個調查結果不讓人意外,我們連股票到底該值多少錢都不知道,更何況許多理財商品含有衍生性商品元素,像曾經讓很多投資人損失不貲的TRF就是一個例子,當時很多人聽了商品推介資料以後,覺得有利可圖就買了。
可是如果是買車子就不一樣了,坐在車子裡面試駕一下,從引擎、內裝、音響、馬力、方向盤的駕馭等等,大概就可以判斷為什麼這一輛車子比另外一輛車子貴,可是我們真的能判斷台積電的股票跟別的股票比是便宜還是貴嗎?
因為一般人的金融理財知識與金融從業人員比有天壤之別,所以金融機構在銷售商品的時候,應該要做到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及各種狀況,例如家庭狀況等等以後,才銷售商品給客戶。可是實務上,金融機構是按法令的要求請客戶填KYC表之後,決定客戶可以購買的風險等級商品,如果客戶能夠買的商品與KYC表填的內容不符,即不能購買。
如果你填過KYC表,大概會同意,那些問題對金融機構了解你是絕對不夠的。理財專員或業務人員如果不了解你的收入與消費狀況,風險偏好與承受程度,財產狀況,人生各種理財目標,家庭狀況等等,你應當無法預期他們能夠銷售給你適合的商品。在美國與加拿大,理財規畫顧問經過一個嚴謹的過程,對客戶方方面面了解,依照客戶的需求做完整的理財規畫之後,才會對商品有建議。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買車經驗,業務員花了不少時間了解我的買車目的,想要什麼樣的車,預算怎麼樣等問題,結果介紹了一款便宜的車,他說我不需要買一款更貴的車,我對他的印象深刻,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受客戶尊敬的業務人員。
你下一次去詢問理財服務的時候,請記得先判斷金融保險服務人員有沒有想花足夠的時間了解你,再跟你推薦商品,尤其要判斷他們推介給你的是現在剛推出的商品,還是經過理財規畫以後,在他們的眾多商品當中,找了適合你的商品。
你的金融理財常識與金融機構的專業差距,造成你不可能從商品面判斷理財商品的適合性,但是你絕對有能力可以判斷,服務你的人是不是真誠的願意花足夠的時間了解你,為你做了適當的理財規畫以後,才提供給你適當的理財商品。(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