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約最大規模軍演!川普混亂下的歐洲要硬起來?

大S樹葬時間延後…傳具俊曄太不捨 盼有地方專屬愛妻

台股下跌116點收23,487點 台積電下跌10元收1,080元

詹文男/你有募款疲乏嗎?

前些日子,老張參加一個學校校務發展座談會,鄰座老何提及最近常被募款,項目不一,有選舉要經費、有學校要修繕、有社團要發展、有學生要辦活動…每個專案看來真的都很重要。但老何無奈直言,已經被募到自己也需要募款了。

老何的發言雖是玩笑話,但也反映了資源有限、需求無窮的現象。當今社會強調公益與多元價值,教育、文化、環保、醫療等領域資源需求日益增加,許多機構與個人基於善意或使命感,發起募款活動以填補資金缺口。

但這幾年募款活動激增,進一步加劇捐獻之間的競爭。而許多募款活動伴隨社會壓力,特別是在人際網絡緊密的社團或社群中,讓很多個人感到難以拒絕捐款的邀請。甚至部分活動是讓人感覺「不捐助就不善良」的道德綁架,也使人感到內疚。

以上的現象可能會引發幾個問題:其一,是捐款者可能因頻繁的募款感到負擔,並產生「捐款疲乏」,進而降低對未來公益的支持。其二,是部分高曝光或有資源的募款活動可能吸引過多資金,導致其他重要但不具吸引力的專案資源不足。其三,是捐款者擔心資金運用不透明,或募款背後的動機不純正,可能影響整體公益文化的健康發展。

不過,此一現象也可讓我們反思,募款現象是資源稀缺與需求多樣化的縮影,提醒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性;同時,頻繁的募款頻率亦顯示公益需要創新模式,例如透過公私機構合作或以社會企業運行,以減少對募款的依賴。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也應審慎看待募款的意義。在面對募款邀請時,應基於自身能力與價值觀做出選擇,而非因人情壓力或短期性反應而捐款。且盡可能優先支持具透明度與可持續的募款專案,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也應理性婉拒不符合自己價值的募款要求,或以其他形式支持公益,如志願服務或專業協助。

而對於募款方來說,也需要重新思考永續的創新模式。首先是提升透明度、建立公信力;其次,要加強機構在人力資源、財務管理、專案運作等方面的專業性,制定永續的發展策略,並利用數據分析精準了解捐款者需求。

再者,應發展多元化資金來源,提高財務穩定性。例如發展公益創收、產品化公益,吸引企業合作及社會影響力投資。最後,也可思考與其他公益組織合作,共享資源與專案,降低運營成本;並透過科技驅動公益,例如應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追蹤資金使用,增加透明度,並精準對接需求。

資源有限、需求無窮。每一次募款都是對社會愛心的召喚,也是對公平與透明的挑戰。唯有透過理性捐助、創新模式與誠信治理,才能讓善意持續發酵,成為撐起更多美好願景的力量。祈願每一分捐款,都成為照亮未來的燈火!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公益 募款 捐款

延伸閱讀

Jo Malone London攜手虹夕諾雅谷關推出期間限定住房專案 「湯泉潤肌」療癒身心

吉伊卡哇、演唱會商機 高雄旅宿趁勢推情人節專案

竹聯幫新幫主上位 警署令全國警監控蒐證竹聯成員動向

怡利電子公告1月自結為新台幣4.15億元 創同期歷史新高

相關新聞

陳國樑/稅收超徵≠財政餘裕

近幾年來,筆者多次撰文指出,在稅收預測失靈的情形下,主張將超徵稅收以普發現金的方式「還稅於民」,是對財政管理認識不足而產...

丁予嘉/封鎖中國 無效!

在全球科技與軍事競爭的棋盤上,封鎖是西方國家遏制中國崛起的慣用手段。從二○一八年川普針對中國課徵關稅開始,到高階晶片、光...

劉大年/善用台灣特色 降低川普衝擊

最近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被問到美國民生用品物價為何還沒有下降,通膨問題仍未見紓緩?他略有不耐的表示川普才剛就...

黃齊元/無序的世界,變動的未來

新的一年開始,全世界戰戰兢兢迎接川普時代來臨,與其說這是新秩序,不如說是無序。從國際地緣政治到國內政策,川普均有新做法,雖然結局無法預測,但都有策略性思考,就看對手如何因應。

陳國樑/「多災多難」的統一發票獎金

針對行政院各機關委辦費被通案刪減百分之十,財政部臉書及新聞稿表示,委辦費遭刪減,波及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剝奪民眾小確幸;有...

詹文男/你有募款疲乏嗎?

前些日子,老張參加一個學校校務發展座談會,鄰座老何提及最近常被募款,項目不一,有選舉要經費、有學校要修繕、有社團要發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