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你有募款疲乏嗎?
前些日子,老張參加一個學校校務發展座談會,鄰座老何提及最近常被募款,項目不一,有選舉要經費、有學校要修繕、有社團要發展、有學生要辦活動…每個專案看來真的都很重要。但老何無奈直言,已經被募到自己也需要募款了。
老何的發言雖是玩笑話,但也反映了資源有限、需求無窮的現象。當今社會強調公益與多元價值,教育、文化、環保、醫療等領域資源需求日益增加,許多機構與個人基於善意或使命感,發起募款活動以填補資金缺口。
但這幾年募款活動激增,進一步加劇捐獻之間的競爭。而許多募款活動伴隨社會壓力,特別是在人際網絡緊密的社團或社群中,讓很多個人感到難以拒絕捐款的邀請。甚至部分活動是讓人感覺「不捐助就不善良」的道德綁架,也使人感到內疚。
以上的現象可能會引發幾個問題:其一,是捐款者可能因頻繁的募款感到負擔,並產生「捐款疲乏」,進而降低對未來公益的支持。其二,是部分高曝光或有資源的募款活動可能吸引過多資金,導致其他重要但不具吸引力的專案資源不足。其三,是捐款者擔心資金運用不透明,或募款背後的動機不純正,可能影響整體公益文化的健康發展。
不過,此一現象也可讓我們反思,募款現象是資源稀缺與需求多樣化的縮影,提醒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性;同時,頻繁的募款頻率亦顯示公益需要創新模式,例如透過公私機構合作或以社會企業運行,以減少對募款的依賴。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也應審慎看待募款的意義。在面對募款邀請時,應基於自身能力與價值觀做出選擇,而非因人情壓力或短期性反應而捐款。且盡可能優先支持具透明度與可持續的募款專案,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也應理性婉拒不符合自己價值的募款要求,或以其他形式支持公益,如志願服務或專業協助。
而對於募款方來說,也需要重新思考永續的創新模式。首先是提升透明度、建立公信力;其次,要加強機構在人力資源、財務管理、專案運作等方面的專業性,制定永續的發展策略,並利用數據分析精準了解捐款者需求。
再者,應發展多元化資金來源,提高財務穩定性。例如發展公益創收、產品化公益,吸引企業合作及社會影響力投資。最後,也可思考與其他公益組織合作,共享資源與專案,降低運營成本;並透過科技驅動公益,例如應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追蹤資金使用,增加透明度,並精準對接需求。
資源有限、需求無窮。每一次募款都是對社會愛心的召喚,也是對公平與透明的挑戰。唯有透過理性捐助、創新模式與誠信治理,才能讓善意持續發酵,成為撐起更多美好願景的力量。祈願每一分捐款,都成為照亮未來的燈火!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