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量食物越吃越無感?大腦麻痺內幕曝光、專家教3招逆轉

不少人吃到甜食或炸物時,常會感到開心滿足,但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這類高糖、高油的美食若長期食用,會讓大腦產生的快感逐漸減弱,出現所謂的「享樂感降低」現象。不過專家也強調,透過短暫停止攝取,仍有機會恢復敏感度,重新找回品嚐美食的快樂。
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在臉書發文分享這項研究,指出是由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團隊所主導,並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研究聚焦於高熱量飲食對大腦的影響,結果發現,長期攝取高脂肪與高糖分的食物,會干擾大腦中掌管「快樂與動機」的神經通路,特別是從伏隔核(NAc)通往腹側被蓋區(VTA)這條路徑,這正是人們吃到喜愛食物時會感到愉悅的關鍵區域。
根據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老鼠在長期食用高脂飼料後,大腦中負責快感的神經路徑反應會逐漸鈍化,對原本能帶來愉悅感的食物變得無感。蘇琮祺指出,這與許多人減脂期間常見的心理挫折相似,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大腦對「吃的快感」降低,進一步演變成習慣性進食或情緒性逃避。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一種名為「神經降鈉素」(Neurotensin,簡稱NTS)的物質扮演關鍵角色,猶如大腦中負責傳遞「快感訊號」的郵差。實驗顯示,正常飲食的老鼠體內擁有較多NTS,對甜食反應明顯;但當長期攝取高脂食物後,NTS濃度明顯下降,進而導致對甜食的興趣與愉悅感也隨之減弱。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也發現大腦具有一定的可逆性與彈性。當研究團隊讓老鼠恢復正常飲食兩週後,體內的NTS濃度與相關神經路徑的活性逐漸回升,原本減弱的快感反應也明顯改善,對甜食的興趣重新恢復,顯示暫停高脂飲食有助於大腦找回對美食的敏感度與快樂感。
蘇琮祺指出,從這項研究結果可看出,過量攝取高油、高糖食物會讓大腦逐漸麻痺,不僅快樂感遞減,還可能改變大腦的神經路徑,導致對這類食物產生依賴。然而他也強調,只要中斷這種飲食方式,大腦仍有恢復能力,過去的快樂感與味覺體驗都有機會重新找回來。
蘇琮祺也提醒,若近期有「愈吃愈無感」的情況,不妨嘗試三個調整方法來幫助味覺與大腦修復:
1.不必強硬壓抑食慾,但可以放慢進食速度、用心品嘗,重新找回對食物味道的感受。
2.盡量減少攝取加工及高熱量食品,避免大腦持續處於麻痺狀態。
3.要相信大腦具有修復能力,改吃清淡、原型食物,雖然起初可能感覺淡而無味,但只要持續幾週,味覺與快樂感受便會逐漸回歸。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