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大罷免 台將走向極化

立法院韓院長建請停止各界大罷免活動,當賴總統回應「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大罷免潮恐已勢不可擋。
賴總統言下之意,似是既然你們惡搞在先,當然就要承受後果。賴總統若無意阻擋罷免的推動,那各方勢力勢將加速進行;依照時程,今年九月會有結果,筆者以為這樣的結果非僅藍綠立委席次消長而已,它意味著台灣民主政治走向「極化」現象,施政難推動,社會難穩定。
著名的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普特南曾提出「社會資本」這個名詞,係指社會所擁有的公共財。社會組織的特徵,例如信任、規範與網絡,可透過彼此的合作協調以提高社會效率,因此經濟的發展或政治的民主是否得以成功,與該國社會資本累積的程度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大罷免潮將削弱台灣的社會資本。
另外一名美國著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也提出「信任」一詞,指出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必須仰賴信任感才能有效運作。當今社會衝突的根源,究其實是社會核心價值的斷裂。一個社會儲備社會資本的多寡與內部的信任關係,是該社會政經結構穩定發展的關鍵。回頭看看這樁全國性的大罷免,究竟造就了社會對話?還是挫傷了台灣人民彼此的信任?事理已明。
另依據中研院研究員蔡明璋分析的「二○一九世界價值觀調查」台灣資料,將台灣民眾分為低度、中度與高度三種潛在民粹類型(民粹指既有的法理體制為政治菁英控制,但沒能有效反映,代表人民的真正想法),結果顯示有卅三點五%民眾屬低度民粹,相信政治菁英仍會在意他們的意見;另外有五十四%屬於中度民粹,民眾感覺自己的政策意見不受政治菁英的重視;最後有十二點六%的民眾屬於高度民粹,反菁英情緒最為激進。
高度民粹與中度民粹總額有六十六點六%,意謂大部分民眾本來就對政治菁英反感。大罷免的推動,將強化民粹主義的影響力,這不是大家所樂見的。大罷免將會挫傷人民的互信感,減損社會資本、加深民粹主義的影響力,為政者應全面停止大罷免的操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