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
GTC二○二五本周在美國矽谷召開,輝達總裁黃仁勳再次成為關注焦點,也是台灣智慧技術業者追逐、模仿的對象。輝達在GTC二○二五的核心亮點包括新一代Blackwell Ultra晶片與架構、下一代架構「Rubin」、AI推理與代理式AI的突破、機器人與開源生態、量子計算等。
在未來,智慧産業無疑是全球競爭的核心焦點,在中美産業博弈競爭白熱化情勢下,台灣雖獨尊AI近十年,同時也全力模仿矽谷的經營模式,但除了規模、技術、市場等限制產業發展亟待突破,只知模仿抄襲但缺乏自身的科學與技術文化,才是台灣發展智慧産業的根本問題。
產業的經營有四大面向:科學與技術哲學面、市場開發與經濟面、組織治理及策略面、社會影響面等。在智慧產業萌芽的初始期,「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是發展方向的「重中之重」,是國家整體知識體系的認知及價值觀的呈現,也是國家產業布局,經濟、政治體系及科技實力的綜合表現,呈現的是全體社會「特有」的體制結構。
産業快速擴散演化、遍地開花都是是現代網路技術的特性,而區隔化、差異化的明確定位是關鍵致勝之道,這個現象在美中智慧產業博弈中最為明顯。
美國智慧大廠著重以底層技術及全球生態主導,如AI晶片與算力:輝達(GPU/AI加速)、AMD(資料中心)、Intel(CPU+AI整合);雲計算與平台化:Google Cloud(AI工具鏈如TensorFlow);生成式AI與通用模型:OpenAI、Google(Gemini)、Meta(Llama)等。
大陸新興竄升的大模型平台則聚焦應用場景驅動+本土化適配,如通用型智慧工具百度(文心一言)、深度求索(DeepSeek);AI應用落地百度(自動駕駛Apollo);行業數位化:華為(昇騰AI晶片+行業解決方案)、阿里雲(城市大腦)、騰訊(醫療影像AI);硬體供應鏈:中芯國際、寒武紀等等。
AI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涉及其技術發展的核心基礎、理論框架以及對智慧本質的科學認知。這種結合既體現了工程實踐的積累,也反映了人類對智慧現象的哲學思考。
其中技術底蘊支撐AI發展的核心要素,而AI的科學哲學觀圍繞的是智慧「展開與擴散」,前者包括數學與演算法基礎、電腦科學與工程、深度與機械學習、神經網路及認知科學、物理深度學習、拓撲量子計算等;而後者則涵蓋科學發展的哲學觀,如基礎研發的功能:追求真理vs.經濟利益、實證主義vs.經驗法則、歷史脈絡導向vs.基礎理論推導延伸、跨領域機制等。
台灣面對護國神山的出走,智慧產業的發展刻不容緩。但受限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台灣必須發展出「獨特」的定位以確保其競爭力,而「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扮演其關鍵角色。
跟風/模仿矽谷潮流絕非台灣智慧產業發展之道,AI產業的價值應在於,以創業、創新、創優為基礎,從宏觀政策面和微觀產業面降低環境風險,在宏觀面融入「鏈長制」因地制宜的成分,而在微觀面引進智慧產業專業知識,加速整合並強化「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展示台灣獨特的AI生態轉型。重建護國神山,此其時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