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治敘事陷阱 考驗台灣民主
近日,陸配劉振亞(亞亞)因被指武統言論遭限期離境,引發輿論爭議,也凸顯台灣社會對言論自由與文化認同的複雜矛盾態度。更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政府近年來強烈的抗中保台政策與輿論操作,是否已將台灣推向「準戰爭狀態」的危機情境?其透過特定敘事框架,將支持兩岸和平交流或認同中華文化的聲音邊緣化。這樣的趨勢不僅影響台灣的民主發展,也可能加深社會內部分裂。
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文化基礎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自明鄭時期以來,台灣承襲了儒家思想、漢字書寫系統與傳統節日,即便在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人民仍透過私塾與家族教育維繫漢文化。語言亦是重要的文化標誌,台灣的閩南語、客家語及官方語言國語(中文),皆源自中國各地的方言與官話體系。
然而,近年來的文化政策與媒體敘事,似乎有意淡化這些文化元素。近年來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比例上升,而「中國人」認同比例下降,顯示教育政策與主流社會氛圍對文化認同產生極大影響。長期而言,民進黨政府的政治敘事策略,將部分主張兩岸交流的人描繪為「親中勢力」甚至「中共同路人」,這種趨勢可能導致認同中華文化的台灣民眾感到被邊緣化及疏離化,進一步加深社會對立。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國際組織如「自由之家」與「無國界記者」均肯定台灣的新聞自由,但也指出部分媒體壟斷與政治干預的問題。若民進黨政府透過輿論操作,將所有主張兩岸和平交流的聲音視為異己,最終可能使台灣陷入內部極化。
此外,客觀地講,絕大多數人也都不贊同陸配亞亞的言論表現,認為她違背了兩岸民眾日常相處交流的慣有模式,對岸許多理性網民,對此也並不埋單。
歷史上,英國首相張伯倫在二戰前對納粹採取綏靖政策,而邱吉爾則主張強硬對抗。這一歷史對比常被用來論證民進黨政府「抗中保台政策」的必要性。
然而,兩岸情境不同於二戰時期的歐洲,兩岸問題涉及歷史、文化與地緣政治,無法簡單套用二次大戰時的國際關係思維。若台灣政府將強調和平交流的聲音比擬為「張伯倫式的軟弱」,而將對抗視為唯一選擇,恐非理性之舉。但這並不表示為了兩岸和平,台灣就必須放棄更充分的國防建軍準備,畢竟強有力的國防乃是兩岸和平的基礎。
面對當前政治氛圍,台灣社會應保持理性,避免陷入單一敘事框架。首先,言論自由應受到保障,不論支持統一或獨立的觀點,只要不涉及煽動暴力,都應享有發表空間。其次,應重新審視台灣的文化根基,承認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結,而非採取極端的去中國化政策。最後,社會應鼓勵理性對話,而非透過政治操作強化對立。
唯有在言論自由與文化包容的基礎上,台灣民主社會才能真正穩健發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