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面向烈火烹油的東南亞
美國總統川普四月二日宣告解放日,並對全球超過一百八十個國家實施關稅戰,藉以消弭貿易逆差。台灣與越南、柬埔寨、泰國等是除了中國大陸外的重災區。台灣對美出口貿易占出口總量的百分之十二,為第一大出口國,雖然出口大宗為半導體,目前暫排除在關稅戰外,但短期內仍難以降低對美貿易依存度。故川普宣布九十天的休戰期,只能當作安慰劑。
過去這幾年因中美對抗賽局,許多台商轉進東南亞,利用美國對這些國家的低關稅及低貿易壁壘,再將加工貨品出口至美國,然此一模式已遭美國圍堵,使得台商如坐針氈,到底應何去何從呢?
明白文化出版社一系列探討東南亞地緣政治的叢書,正提供我們一個解決出口困境的想像空間。東南亞掌控馬六甲海峽,為歐、亞、非洲往來要閘,亦為大陸一帶一路匯經之地,也是美國拓展印太戰略涵蓋範圍,還有印度的東進政策及南韓的新南方戰略,借用該叢書之語,可謂風口浪尖。其次,東南亞十國將近七億人口,僅次於印度與中國大陸,為全球人口紅利成長最高的地方,已有從生產基地轉成消費市場的趨勢。而各國憑藉人口紅利,再加上政策支持,如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馬來西亞的工業4.0與數位馬來西亞等,儼然已成電商的創新基地和獨角獸的培育地,例如電商的蝦皮和Lazada、外送暨共乘的Grab和Gojek,一時間風風火火,好不熱鬧,又稱烈火烹油。
面對川普單邊的貿易戰,除了短期承諾加大對美採購,甚或美債免息外,台灣應思考長期解決對少數國家貿易依存度過高的痛點,亦即,開發新的市場,擴展新的貿易關係。
東南亞正是首選,除了地緣接近,各國皆有為數不少的華裔,也有文化與語言的可近性。我們不應再把東南亞國家當成生產基地,而應進入市場,提供服務。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麼產業是台灣的強項,可供輸出?眾所周知,台灣的音樂曾風靡東南亞,也吸引歌手如孫燕姿等人來台發展。如今台灣的醫療水準已是世界一流,而醫療服務又是剛性需求,正是時候將內需體質添加出口成分,擴展台灣貿易。
過去,早在馬政府時代即有醫療國際化專案,但並未真正著力於出口,究其原因在於基礎整備的投入不夠,包括市場調研、法規分析等。同時,醫療服務的出口也需要像醫療諮詢及管理服務業者的參與,以便駐點以開發客源,型塑整體行銷策略,以及合規經營,便於與台灣醫療體系形成一條龍服務。
儘管關稅戰對台灣是切膚之痛,但趁此危機,思考如何前進東南亞,把剛性內需的醫療服務出口至海外,或許是一扇機會之窗。
(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