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新海鮮政策 漁業署看到了嗎
美國總統川普十七日簽署行政命令,宣示啟動「美國優先海鮮戰略」,透過鬆綁商業捕撈限制,以及免受外國「不公平貿易影響」等措施,來恢復國內海鮮競爭力,並加強審查進口海鮮的非法漁撈與強迫勞動問題。這項政策不僅讓全球海洋永續治理備受挑戰,更加劇台灣漁產輸美的出口壓力。
台灣漁業長年因面臨非法漁撈及人權侵害問題,多次遭美國指控,不僅連續三年上榜美國勞動部發布的「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也兩度將台灣列入「非法漁撈名單」。
美國海關二○二○年針對涉及強迫勞動的台籍漁船「連億興十二號」與台灣人所擁有的漁船「大旺號」的暫扣令(Withholding Release Order),至今更是尚未解除,被海關扣住的貨品,更是不得進入美國市場。
上述種種皆顯示,美國市場過往對台灣水產品不信任的紀錄,以及現在對人權及非法漁撈的審查力道與日俱增,若無法有效改善問題,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貿易阻礙。
台灣政府即便於二○二二年推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並積極推動FIP(漁業改進計畫)與MSC(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等國際認證,以及針對這次關稅風暴宣布的因應措施─包括加工補貼、冷鏈強化、標章輔導與海外行銷等,都不見能真正解決台灣漁業結構性挑戰的根本之道。
相關權責單位若再不加緊腳步強化、透明化漁業管理制度與勞權保障,在川普新的海鮮政策下,台灣漁業恐將成為「高風險供應鏈」的代名詞,進而遭到美國市場的排除或貿易制裁。在此劇烈變動的國際情勢下,建議漁業署應立即推動三項轉型政策,全面杜絕供應鏈中的非法漁撈與強迫勞動:
一、制定「企業盡職責任框架」,讓業者能主動辨識、揭露並改善自身供應鏈風險。這不僅是合規門檻,更是降低市場排除、聲譽風險以及提升產業韌性的關鍵。
二、建立涵蓋勞權、船員資料與轉運記錄的漁業履歷系統;不只溯源產地,更揭露人權風險與執法記錄。
三、設立跨部會有效治理平台,將公民團體與企業從制度的被動參與者,提升為制度的共同治理者;不僅要開會聽取意見,更要建立具備決策參與權和透明責任分工的常設協作機制。
台灣漁業的出路不在於價格競爭,而在能否讓世界相信我們的制度值得信賴。
面對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同時,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漁業署如果仍停留在重申「大部分」漁船沒有違規,而不去正視漁業產業中的制度漏洞,在川普的關稅戰及要做「全球海鮮霸主」的新政策下,台灣海鮮很有可能變成貿易協議中的輸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