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大遊行 藍應引領中華文化創新融合
國民黨今日發起「反惡罷、戰獨裁」大遊行,原是針對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案的政治反制,然而此舉若僅止於選舉策略攻防,未免流於短視。事實上,426應視為國民黨重新建構政黨認同與文化自覺的重要契機,引領一場「中華文化創新融合的正名運動」,才有可能為這個百年政黨重新賦予時代意義。
近期網路媒體對「426」一詞的戲謔與諷刺層出不窮,因為其戲謔地稱對岸老百姓為「死阿陸仔」,也有將國民黨和源自中國大陸「外來政權」形象綁定成一種政治敘事意圖。所顯現的並非幽默,而是一種文化與族群標籤化的霸凌。內政部長劉世芳日前公開批評藍白陣營「吃台灣米要當中國鬼」的言論,更暴露出民進黨陣營對「中國」這兩字文化意義的粗暴簡化與攻擊傾向。
更具反差的是,民進黨青鳥於四月十九日所舉辦的「拒絕統戰、守護台灣」活動中,現場同時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與台獨旗幟齊飛的畫面,可見賴清德領導民進黨正巧妙建構「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儘管這樣的策略可能有助於吸引中間選民選票,但教育政策持續推行「去中國化」框架,卻反映出民進黨在文化治理上的矛盾與台獨傾向。同樣諷刺地,當天主持人八炯引用孔子「三十而立」作為對其個人期許之語,楊舒雅演唱《Rule男Freestyle》,就有「陳倉暗渡」、「溫良恭儉讓」等中國成語。
中華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們的語言、思維與日常語境。所謂「去中國化」,是一種權力論述的統治伎倆,但實際上卻難以徹底實踐。文化不是可以簡單堆疊或切割的符號體系,而是跨世代沉澱於家庭、教育與信仰中的歷史記憶。
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正視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本質並非「純粹化」,而是融合與重構。國民黨若要重振立黨精神與發展方向,不能僅止於反制民進黨,更應提出一套兼具歷史厚度與未來願景的文化主張。國民黨的支持者,並不僅限於外省移民,也包含許多土生土長的本省家庭。他們共同經歷威權時代,也參與了台灣的民主轉型。他們身上保存著豐厚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包括金韻獎民歌、瓊瑤愛情小說、金庸武俠世界,以至於媽祖信仰與農曆習俗,這些都映現出台灣社會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生活肌理。
然而,這些文化記憶是否能有效轉譯給下一代?教育政策對經典中文教材的邊緣化,歷史課綱的碎片化,導致中華文化正面臨代際傳承的危機。今日的台灣,不缺激烈的政治口號,缺乏的是深思熟慮的文化價值敘事。當一個社會只能在「統或獨」、「舔共或抗中」的語境中選邊站,我們就失去了更成熟的民主討論與文化融合空間。
因此,426遊行應超越單純政治對抗的訴求,建議轉化為國民黨提出「文化中國再創新、政黨認同再正名」的機會。國民黨應該重申:「中國」不是被統戰的依附強權象徵,而是文化連結,是與歷史、語言、情感共構的精神基礎。在文化去根、政治衝突矛盾的年代中,誰能為台灣人描繪一條「立足台灣、胸懷文化中國」的認同藍圖,誰就可能成為未來領導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