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移工426上凱道違法?綠營告發鄭正鈐 新住民亮身分證抗議「歧視」

影/沙鹿向上路長下坡聯結車撞22車10人傷 3人在加護病房

426大遊行 藍應引領中華文化創新融合

國民黨今日發起「反惡罷、戰獨裁」大遊行,原是針對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案的政治反制,然而此舉若僅止於選舉策略攻防,未免流於短視。事實上,426應視為國民黨重新建構政黨認同與文化自覺的重要契機,引領一場「中華文化創新融合的正名運動」,才有可能為這個百年政黨重新賦予時代意義。

近期網路媒體對「426」一詞的戲謔與諷刺層出不窮,因為其戲謔地稱對岸老百姓為「死阿陸仔」,也有將國民黨和源自中國大陸「外來政權」形象綁定成一種政治敘事意圖。所顯現的並非幽默,而是一種文化與族群標籤化的霸凌。內政部長劉世芳日前公開批評藍白陣營「吃台灣米要當中國鬼」的言論,更暴露出民進黨陣營對「中國」這兩字文化意義的粗暴簡化與攻擊傾向。

更具反差的是,民進黨青鳥於四月十九日所舉辦的「拒絕統戰、守護台灣」活動中,現場同時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與台獨旗幟齊飛的畫面,可見賴清德領導民進黨正巧妙建構「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儘管這樣的策略可能有助於吸引中間選民選票,但教育政策持續推行「去中國化」框架,卻反映出民進黨在文化治理上的矛盾與台獨傾向。同樣諷刺地,當天主持人八炯引用孔子「三十而立」作為對其個人期許之語,楊舒雅演唱《Rule男Freestyle》,就有「陳倉暗渡」、「溫良恭儉讓」等中國成語。

中華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們的語言、思維與日常語境。所謂「去中國化」,是一種權力論述的統治伎倆,但實際上卻難以徹底實踐。文化不是可以簡單堆疊或切割的符號體系,而是跨世代沉澱於家庭、教育與信仰中的歷史記憶。

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正視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本質並非「純粹化」,而是融合與重構。國民黨若要重振立黨精神與發展方向,不能僅止於反制民進黨,更應提出一套兼具歷史厚度與未來願景的文化主張。國民黨的支持者,並不僅限於外省移民,也包含許多土生土長的本省家庭。他們共同經歷威權時代,也參與了台灣的民主轉型。他們身上保存著豐厚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包括金韻獎民歌、瓊瑤愛情小說、金庸武俠世界,以至於媽祖信仰與農曆習俗,這些都映現出台灣社會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生活肌理。

然而,這些文化記憶是否能有效轉譯給下一代?教育政策對經典中文教材的邊緣化,歷史課綱的碎片化,導致中華文化正面臨代際傳承的危機。今日的台灣,不缺激烈的政治口號,缺乏的是深思熟慮的文化價值敘事。當一個社會只能在「統或獨」、「舔共或抗中」的語境中選邊站,我們就失去了更成熟的民主討論與文化融合空間。

因此,426遊行應超越單純政治對抗的訴求,建議轉化為國民黨提出「文化中國再創新、政黨認同再正名」的機會。國民黨應該重申:「中國」不是被統戰的依附強權象徵,而是文化連結,是與歷史、語言、情感共構的精神基礎。在文化去根、政治衝突矛盾的年代中,誰能為台灣人描繪一條「立足台灣、胸懷文化中國」的認同藍圖,誰就可能成為未來領導者。

國民黨 民進黨

延伸閱讀

綠議員問支持誰選國民黨主席? 侯友宜回這7字

彰化藍營動員上凱道 議員:民進黨激化兩岸緊張 為救民主站出來

北檢又贏!黃呂錦茹遭羈押禁見 朱立倫:民進黨典型的操控司法手段

黃呂錦茹遭羈押 許宇甄:民進黨目的是製造寒蟬效應

相關新聞

大屋頂下/皈依中華民國 借旗上市的台獨末路

綠營在凱道舉行「守護台灣拒絕統戰」大罷免集會,會場出現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綠色台灣獨立鯨魚旗兩幅大旗同框的場景,...

星期透視/因應國際變局 豈能關門作業

川普政府宣布課台卅二趴的對等關稅後,台灣產業界霎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為了因應,總統與行政院長在全台各地展開十場的「產...

名家縱論/重建什麼秩序?

川普總統二度執政三月有餘,美國有沒有變得更偉大還不得而知,但整個世界已經變了樣。撲向全球的所謂對等關稅,因為只有第二大經...

國民黨正靠人民走出孤島

賴清德上台還未一年,一場藍白合作下的426,超乎預期的人數,凸顯了民怨沸騰的事實。在這當中,韓國瑜的穿雲箭,管中閔的怒吼...

川普莫忘教宗的和平工具說

全世界天主教會的領袖,西方精神世界的標竿,熱愛和平、同情弱勢人群的方濟各教宗,在耶穌基督復活節期間逝世,全球愛好和平的人...

426大遊行 藍應引領中華文化創新融合

國民黨今日發起「反惡罷、戰獨裁」大遊行,原是針對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案的政治反制,然而此舉若僅止於選舉策略攻防,未免流於短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