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韓璞/哈密瓜加鹽

▋「火氣水土」的食物屬性
台灣飛往歐洲的航程上,用餐時間到了。空姐把餐盤送到旅客面前,你打開迷你包裝的奶油,用餐刀塗在溫熱的小麵包上。正要一口咬下去,突然瞥見旁邊的歐洲人打開鹽包,把鹽灑在小碟裡的哈密瓜上,然後叉起切片送入口中。你看在眼裡,覺得這種吃法有點ㄙㄨㄥˊ!
你的鄰座一定不這麼想: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民間本來就有「哈密瓜配生火腿」的前餐。甜瓜配鹹肉,相得益彰,沒有火腿的時候,只吃加鹽的哈密瓜也不錯。《基督山恩仇記》的作者小仲馬吃哈密瓜時,就習慣加鹽和胡椒,並搭配一杯馬德拉酒。沒錯,把哈密瓜當成前餐並非晚近的發明,而是超過五個世紀的古老傳統。其實歐洲過去的飲食習慣有許多出乎今人意料之處,無論是養生哲學、烹飪方式,或食物的階級、用餐的順序……都與我們所知的西餐大相逕庭,甚至與東方文化多有雷同之處。
如果說中醫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為基礎,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則有「火氣水土」四行,而且也搭配「乾濕寒熱」的概念。他們相信人的個性與年齡均能影響到體質:血氣方剛的人屬於濕熱型,老年人的體質則屬濕寒。食物也分乾濕寒熱,有些分類近似中醫,如牛肉與胡椒均為熱性食物,瓜類與海鮮屬寒性;有些則完全相反,如中醫將海鹽與薄荷歸為寒性,歐洲古人則將之視為熱性食材。十七世紀中期以前,醫學界之所以不鼓勵食用乳酪,就是因其寒氣太重,重視保健的貴族對它敬而遠之,平民則因其成本低廉而不忌口。如今價格不菲的牡蠣、扇貝、螃蟹在十八世紀前均屬低下食材,因為海鮮的屬性太過濕寒,連窮人都非得等到饑荒才肯勉強拿來湊合。
不過烹調方式可以改變食物屬性,如魚類太濕寒,不宜水煮(因為水的屬性濕冷,即便滾水亦然),只可通過油煎,才能用乾熱來抵銷,減少對健康的危害。季節天候會影響體質,因此夏天應多以涼性的醋來調味,冬天則適合多食乾熱的香辛料如胡椒、芥末等。這一套養生邏輯,今天的歐洲人早就忘記了,但在一萬公里之外的我們,反而比他們更明白何謂屬性、上火、體質寒熱等概念。話雖如此,歐洲與北美保留至今的若干習俗,如聖誕時節常見的香料麵包、薑餅娃娃、香料茶、香料熱紅酒等,仍承襲了入冬後以香辛料暖身的傳統。
古代歐洲人的烹飪法還有許多與我們相近之處。他們也用汆燙法來除去肉類的雜質、提升口感,連烤肉之前都習慣先把生肉在滾水中燙過;他們也酷愛生薑、芫荽等調味料,用薑(如薑糖)來暖胃、改善虛寒的體質,而且也靠藥酒來壯陽、治病。如今的我們都認定西餐經常生食,其實歐洲古人反對生吃蔬果魚肉,認為這樣做不僅徒增腸胃負擔,且有如未開化的野蠻人。他們偏愛熟食,如上述的牡蠣需經煎煮方可上桌(生蠔的吃法從十八世紀以後才開始流行),許多水果如梨、櫻桃、蘋果也需經過烘烤、水煮或油炸。同時,人們也強調菜肴應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色」:權貴階級宴客時,廚房裡常雇用畫家,負責為每一道菜著色,甚至為烤熟的飛禽重新穿上生前的羽衣。
▋越接近神的食物地位越高
此外,所有的食物皆有尊卑等級之分。原則很簡單,就是「越接近神的地位越高」:空中的飛禽最高等,水中的魚類次等,地面的家畜最下等(牠們只懂得低頭吃草覓食,從不仰望天界,可見本性低劣!)。換句話說,食材的標準並非「好不好吃」,而是其象徵意義。高等食材能養出高貴的性格,下等食物則讓人粗俗。所以貴族崇尚有翅膀的雞、鴨、鵝,或小鳥、鴿子、天鵝、孔雀等,而牛、羊、豬肉則成了民間常見的盤中飧。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上層社會也吃「地面動物」,尤其是小牛、羔羊、乳豬、幼兔等未成年動物,只不過他們認為牛羊豬的肉質較粗,不易消化,更適合勞動階級的銅腸鐵胃。
植物食材也遵循相同道理,越高處的蔬果地位越尊貴,如生長在樹上的桃、梨、杏桃,其次是矮樹叢中的漿果如藍莓、覆盆子,再來是長在地面的豆莢、葉菜、蘑菇,最下等的是根莖類如紅蘿蔔、洋蔥、大蒜等。這個尊卑邏輯持續了好幾個世紀,整個社會一直把蔬、果區分開來:一般而言,下層百姓吃蔬菜,上層權貴吃水果(十三世紀著名的貴族食譜Le Viandier中,用到蔬菜的料理僅占3.3%)。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想像社會地位不同的人,飲食內容也有極大的差異。
另一個明顯的貧富差異,是人民每餐只吃一道主菜,既無前餐亦無甜點,貴族用餐則菜色繁雜,平時至少四、五道,若逢盛宴更多達二、三十道,一頓飯能吃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上菜的順序遵循當時的醫學理論:開場者為清淡的湯類與水果,後上桌的是較不易消化的魚、肉類。食物的口味也大有學問,專家的說法是:「酸」開胃,「甜」易消化,「澀」能收緊腸道,並避免腹中的酒精往上衝昏腦袋。所以十七世紀中期以前,很多食譜都建議把酸、甜的水果(如櫻桃、杏桃或葡萄)安排在餐首,用來開胃、輔助食物下肚,並把有澀味的(如枇杷)留到餐末食用,幫助消化吸收。也就是說,在同一餐當中,賓客有好幾次吃到水果的機會。
我們如今用餐習慣先吃鹹食,再以甜點結尾,但在過去,一整頓飯往往甜、鹹交錯。甜食的調味料──蔗糖──是從中東進口的奢侈品,被歸在香料類(與薑、肉桂、胡椒、丁香的地位相同),由藥房販售,最初作為藥用,主治高燒與消化不良。十五世紀以後,南歐地區開始種植甘蔗,蔗糖隨之降價,很快就成了廚房裡的基本調味料。歐洲各地(從英、法、德、法蘭德斯,到西班牙、義大利)陸續推出多種新菜肴,如糖醋鴿、甜肉醬、糖心派、甜鮭魚、甜豬腰、甜牛舌等,餐桌上的主菜一一變成甜食,有時根本不放鹽,西班牙和義大利還流行在菜肴上灑一把肉桂糖粉才上桌。
十七世紀中期,法國發生了飲食大革命,整個歐洲「非糖不可」的風潮才逐漸降溫,但古早的飲食習慣仍遲遲未消失。比如1674年的一本食譜L'art de bien traiter提到「幼兔肉」的作法時,作者一方面雖鄭重表示「現代餐點不該延續上一代以糖調味的吃法」,另一方面仍不情願地補了一句:「若席間仍有食客要求搭配甜醬,可把紅酒、糖、丁香、肉桂在鍋中加熱,煮到濃稠再上桌,只是我個人覺得這種吃法很庸俗。」
▋哈密瓜屬性濕寒
回到剛才的那片哈密瓜吧!對於古代的歐洲人而言,哈密瓜的屬性相當濕寒,但由於它甜美多汁,很適合在餐前食用,只要在其上灑鹽和胡椒,再搭配一杯葡萄酒,就能有效增加「熱度」,幫助消化。哈密瓜從十六世紀開始風行於上流社會,是所有水果當中,唯一保存至二十一世紀的前餐食材。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習慣在其上加鹽,把它當成開胃菜而非水果──比如你機上的鄰座。
反而是你,為什麼每次吃西餐,你一定要先吃塗奶油的麵包,結果前餐都還沒上就半飽了?其實這種作法是餐飲業者的一種手段,目的在縮短等候上第一道菜的時間,歐洲人無論家常或宴客,一般都不這麼吃。很多人相信這是西餐的規矩,不照做就「有失國際餐桌禮儀」云云……別忘了,許多細則只是習慣成規,與禮節完全無關。飲食藝術豐富多變,每個人的喜好與飢餓程度也不一而足,「國際禮儀」不見得尊重各地文化與個人需求,何必讓這些專橫統一的成規糟蹋你的用餐自由呢?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